首页  >  中文MBA  >  项目动态  >  新闻聚焦  

2020,如何与年轻人共处?秒懂中国2.6亿人口新经济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9日

 

你知道“Z时代”吗?

Z时代,2.6亿勃发的新经济动力,如何与他们相处沟通?娱乐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核心词汇叫“共情共鸣”。

 

你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

别猜了,你猜什么他都觉得嫌弃。与其说如何与年轻人打好交道,不妨尝试加入他们。

 

本次特邀长江校友申晨对话B站跨年晚会总导演宫鹏、《爸爸回来了》&《中国新说唱》&《奔跑吧兄弟》艺人总监王甜甜。重新定义与解读经济新势力,解锁年轻人的世界。

 

本文根据中文/金融MBA线上轻课堂直播整理

 嘉宾主持|申晨   熊猫传媒集团董事长、金融MBA19级北京班导师

 分享嘉宾|宫鹏   羽丰传媒创始人

 分享嘉宾|王甜甜   蓝天下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

 

你知道“Z时代”吗?

 

Z时代(Generation Z)是指1996年至2012年出生的一代人,对应Z时代有X时代(1965-1980年)、Y时代(1981-1995年)。

 

据腾讯大数据报告,Z时代除去不动产之外的社会总消费已经占到整个中国社会总消费的35%,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正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他们身上衍生出的新的行为和态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世界的运作。

 

过去我们以十年来划分一代人,而如今的代际差异在不断缩小。出生相隔几年就会因为成长中经历的技术不同,产生新的生活、工作、社交习惯。

 

Z时代,2.6亿勃发的新经济动力,如何与他们相处沟通?娱乐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2020年,哔哩哔哩(Bilibili)晚会“二零一九最美的夜”,在春节档期一骑绝尘,以9000多万的人气值,4000万的播放量,百万弹幕爆红,晚会从艺术家、主流明星到知名UP主;从动漫游戏经典IP、虚拟偶像到国乐经典;用最贴合年轻人的节目形式呈现了极其丰富包容的文化。

 

如果你没有看过今年B站春晚,没有看过《向往的生活》,那么你离这个世界就太远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想法已经从“赢在起跑线”转变为参与“人生接力赛”,他们独而不孤,重视内涵,而有能力的企业、品牌正在开始引领和启发Z时代未来的生活方式。

 

 

一、B站春晚爆红背后的“Z时代画像”

 

 ▶ 申晨

 

有句话说“没有看过B站春晚,几乎就告别了青春”。这场“看得见的交响音乐会”,有人会觉得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街头文化,大家很想知道宫导是如何定位、选取这个主题的。

 

 ▶宫鹏

 

“看得见的交响音乐会”,是我们用视觉去解读文化、解读音乐、解读嘻哈的一种方式。说到这台晚会的定位,我们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是初心,我们想做一台能代表B站气质的春晚;

 

第二是为用户发声,要突破传统晚会演艺形式,以B站用户的诉求和内心表达为中心;

 

第三是呈现方式,交响乐是国外流行的跨年形式,大数据抓取到B站有相当一部分受众群体,将交响乐的大气磅礴、宣泄感,以及力量、勇气和斗志融合到跨年晚会中,呈现给B站用户,我们认为这是很好的契合点。所以最终提出“看得见的交响音乐会”,用视觉解读文化。

 

在Z时代的语境下,年轻一代的喜爱没有太强的倾向性,他们欣赏自己认可的品牌价值,认为品牌背后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这是Z时代的特点。

 

通过B站用户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群体,他们开放、多元又十分专注,愿意为自己喜爱的事情付出时间;他们有圈子文化、独而不孤,愿意打开内心给理解自己的人,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圈子和轻松简单的人际关系;他们追求平等,愿意平等对话,追求真正有能力的up主,不喜欢高高在上的明星。B站的用户特点是Z时代的一个缩影。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要能够看到他们的存在,听见他们的需求。

 

二、嘻哈文化:在时代中植入产品

 

 ▶ 申晨

 

很多人认为中国缺少嘻哈元素,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嘻哈领域,会不会压力很大,有没有想到嘻哈会火起来,成为中国最大的现象级节目之一呢?

 

 ▶ 王甜甜

 

首先我本人对hiphop文化非常热爱,我觉自己在这个行业非常幸运,参与制作的节目都比较成功,从2014年中国第一个明星户外竞技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到2017年4月中国首个慢综艺观察类真人秀《向往的生活》,再到2017年6月中国第一个超级网综《中国有嘻哈》,每个节目几乎都是所在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于尝试是我们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奔跑吧,兄弟》节目中,大家第一次看到两个女明星可以因为玩游戏撕名牌而你追我赶,看到了明星艺人生活化的另一面。这种形式是当时电视屏幕上没有的。

 

所以与其说是我们选择创造了什么,不如说我们分析和把握住了那个社会阶段的受众需求,过去没有在中国屏幕上看到过的形式。

 

在《中国有嘻哈》节目中,大家会来探讨中国到底有没有嘻哈?过去大家把嘻哈文化局限在嘻哈音乐,但实际上嘻哈文化是一种潮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综合且难以被定义的文化用词,DJ、MC、街舞、涂鸦四元素,特技单车,跑酷,Beat-Box,滑板车等街头文化,无不传递着“真实、自由、尊重,敢想敢说敢做”的生活态度。

 

嘻哈不只是音乐,它是当下的潮流文化。所以在当时综艺节目的竞争中,我们在研究分析了嘻哈文化、嘻哈商业动力之后,决定从歌手选秀的红海里面脱离出来,进入到潮流文化的大门。

 

《中国有嘻哈》的成功表面看是精准的切入了Z时代嘻哈文化的追随和热爱,深层次来说,也是凭借用户内在需求,让产品在竞争中突出重围的过程。过去按照产品定位企业,以后也许可以用人群去定位企业。在年轻人的内心中是怎样的时代,在时代中植入产品,就可能有极大的机会。

 

Z时代的第一代人已经24岁,这些独特、个性、有趣的青年,正排着队离开象牙塔,进入工作场。他们经营的社交平台,过去是休闲娱乐,现在逐渐成为某种被社会认可的事业,直播、短视频、漫画等UGC平台成为00后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视频剪辑、社群运营、文案撰写的能力,甚至能够给自己的人生简历加分。

 

他们在消费市场崭露头角,从“教培、泛娱乐”到“求职招聘、知识付费”;他们的圈层文化和由此衍生出的商业机遇,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不可小觑。

 

三、与拒绝被定义的年轻人共鸣

 

 ▶ 申晨:

 

B站晚会中,开场秀是《魔兽世界》,内容不但有勾起80后回忆的《亮剑》、《钢铁洪流进行曲》,有欧洲音乐《权力的游戏》、《魔兽世界》、《哈利波特》,有琵琶大师方锦龙与虚拟偶像洛天依同台,居然还有著名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现场演奏。奇怪的是这些音乐元素一起呈现出来,却惊为天人,打破次元壁垒。想问问宫导,多元素并行又毫不违和是怎么做到的?

 

 ▶ 宫鹏

 

传统晚会筹备非常有章法,B站晚会我们更多的依靠大数据,这也让我们真正找到了用户爱听的音乐。通过大数据的梳理,B站的社群属性有二次元文化、有科技元素,我们对歌曲、节目、艺人做了受众画像,在了解的基础上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打破次元壁垒,让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共同话题同时展现在一个舞台。

 

我们找到了一个核心词汇叫“共情共鸣”,做他们喜欢的东西,合理结合融合。我们没有考虑这种形式是不是会成为爆款,但是觉得这种音乐融合的模式应该存在。

 

 ▶ 申晨

 

企业家和中高层管理者面临着团队的年轻化、多元化,Z时代如何与员工相处?如何跟年轻人融合?如何知道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两位是否能给出建议。

 

 ▶ 甜甜

 

开场之前我跟主持人开玩笑说,年轻人喜欢什么别猜了,因为你猜什么他都觉得嫌弃,他们拒绝被定义,拒绝贴标签,这是Z时代年轻人的天然属性。

 

疫情期间“云蹦迪”,7.1万人高峰期同步在线,另一个酒吧抖音直播5个小时后,收入音浪粉丝高达1931.6万,约合200万人民币,远超线下收入。过去我们认为电音节目更注重现场感受,无法完成隔屏互动,现在的年轻人,身边即使没有DJ,没有音乐现场共振,依然做到了“云蹦迪”,是不是匪夷所思。

 

所以说如何与年轻人打好交道,不妨尝试加入他们,如也去试试“云蹦迪”,去参与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可能就能更好地感受到他们的想法和心情。

 

 ▶ 宫鹏

 

我是70后,从我的理解角度说一说。

 

首先,年轻人需要被尊重,他们拒绝假的东西。无论是赛制、数据、制度等等,假的东西,他们就会很抗拒。

 

还是以B站晚会为例,这次晚会是团队的通力协作,我们团队从95后到00后都有,我和他们相处的过程,有这几点感受:

 

一是倾听,听听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表达方式,综合意见之后再去转换;

 

二是认可,过去工作是师傅带着你干,现在年轻人喜欢投入到自己认同的事情中,喜欢被认可,所以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三是不要说教,过去年轻人说“世界很大,我想去看一看”,可能会被辞退,现在领导批条说“去吧,想看就看吧”,这就是说要改变过去的说教模式,主动和年轻人交流。

 

四是垂直化,我们的节目和策划都源自于对嘻哈的喜爱,设计出年轻人真正喜欢的东西,直击他们内心。

 

在企业管理中,从“你必须听我的”到“我愿意听你的”,思路的改变会利于与年轻人沟通。

 

四、“非主流”破圈 先读懂先入局

 

 ▶ 申晨

 

跟00后沟通的时候,会明显发现他们的跳跃和多元化。B站和《中国新说唱》都是多元化、跨界融合的代表。你们是怎么看待“主流”和“非主流”这两个词的?在多元化的情景下,我们该如何去跟他们沟通、去对话。

 

 ▶ 王甜甜

 

主流和非主流是由平台决定的,如果是电视平台,针对的受众相对来说比较广,展现的文化是大众广泛认同的价值感,嘻哈文化和二次元相对之下自然就是亚文化和非主流。

 

如果是网络平台,尤其是像B站这样的泛娱乐社区,嘻哈文化和二次元就是主流,只有喜欢这些文化,才会成为B站的主要用户。

 

现在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中大规模复兴,德云社的火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Z时代的年轻人也在成为发展这些文化的主角,他们在重新解构这些文化的舆论场和影响力。

 

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探讨的并不是主流和非主流孰是孰非的问题。当今社会,爱好的偏向就等于精神追求,精神追求又等于生活圈子,媒介这一传播渠道有时可以细化到一位偶像,偶像成为传播媒介,提炼偶像所表达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会引发出传播方式。

 

所以当非主流可以将个性随着偶像等媒介转化为共性的时候,我觉得它其实已经破圈成为一种主流了。

 

 ▶ 宫鹏

 

结合B站晚会,我觉得“主流”、“非主流”已经没有太明晰的概念,所谓的主流已经没有主流过去的架子,所谓非主流也没有非主流曾经的棱角。

 

举例来说,比如方锦龙老师跟洛天依的结合,一位是国乐大师,一位是虚拟偶像洛天依,很难界定谁是主流谁是非主流?这样的音乐结合年轻人非常喜欢,喜欢就会去追去热议,所以主流跟非主流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分,特别是在当下年轻社群文化的社群中。

 

结语:新一代的主流

 

00后提及最多的偶像top30榜单中,排前三的分别是中国首个虚拟偶像洛天依、日本虚拟偶像初音未来、魏无羡,接下来还有易烊千玺、李健、叶修、长江三少、路飞、马化腾、自己、蓝忘机、李白、爱因斯坦等等。

 

大概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热爱偶像跨度如此之大,然而这就是Z时代,破圈“非主流”,正在打造属于新一代的主流时代。

 

认识Z时代,会看到他们对兴趣圈层的热爱。兴趣圈层是Z时代的主要决策场景,因此,音乐、动漫、电竞等垂直社群的品牌曝光意义重大,近些年垂直领域KOL的带货能力也越发强悍。

 

认识Z时代,会看到他们对“创意”的重视。在营销内容和产品设计、用户体验上的创新都是他们追随的方向。他们喜欢凑套餐省钱的过程,喜欢有趣好玩的营销方式,喜欢融合黑科技的新产品,自己也会成为分享经济时代的传播者。

 

认识Z时代,会看到他们有强大的文化自信。Z时代的年轻人认为祖国生而伟大,他们出生的年代从奥运会、加入世贸组织、载人航天、世博会、“一带一路”等等,这些都向他们传达了祖国强大的信号,一轮轮的“国潮”让他们内心充满文化自信。

 

当年单霁翔院长说,“如果我们不能用年轻人的语言跟年轻人讲述历史,我们将失去年轻人,而年轻人将失去历史”。

 

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如果不懂年轻人,未来会非常的危险。认识Z时代,放下对年轻人的误读,主动深层沟通,真正了解他们内心。X、Y时代的人都应该去看看B站晚会,看看《中国新说唱》,与这些拒绝被定义、不愿被标签化的年轻人共鸣,当你内心觉得Z时代的人是非主流,不去主动了解的时候,可能你就变成非主流了。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