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一针见血的措施的严厉打击下,长三角的房地产终于呈现“量价齐跌”的景观。此次平抑房价措施可谓“精确打击”,中央政府的执政能力明显见长。
首先体现在“区域针对性”上,长三角是重点打击对象,上海房价从今年1月的均价9600元/平方米,下滑到4月的均价7600元/平方米,5月份更跌至7100元/平方米。当然,房价大滑不排除地方政府的一些技术性措施和统计学技巧,但交易量锐减却是实实在在的,持币待购心理也是渐成普遍,来自长三角房地产界朋友均有真实感受。相形之下,珠三角与京津地区所受震荡小得多。不过,京津地区房价与交易量能否凭“奥运概念”支持下去,也值得考验。
其次体现在“问题针对性”上,此次重点打击目标是炒房投机者,措施也算是刀刀见肉,长三角的二手房抛盘日甚。但值得推敲的是,本次打击最为重要的目标------境外“热钱”,似乎收效并未到位。一位多年不见的海外朋友突然来电称“已和朋友凑了点钱在上海购下40套房子”,他目前尚且泰然,因为有关“按揭的限制措施”对他无效,而有关“营业税措施”,因其“赌人民币升值”仍可获利颇丰。
长三角的房价不会任其下滑,此中有两个根本规律的作用。其一,地方财政近年来的收入有3成左右源自房地产,地方政府不会坐视收入减少;其二,房地产上游多为大型国有建材企业,中央政府也不会坐视房地产萎缩导致上游滞胀。但是,房价也不会出现强势反弹,否则也会触及一个根本-------新一届政府的“亲民形象”。
上海房地产若想重新回升到理性状态,恐怕在2005年难以实现。其理性状态有两个标志:一是住宅全年均价在8500—9000元/平方米,另一是月均交易量为20000套(120平方米/套)。
经历这一轮涨跌,许多被“楼市大牛”掩盖的问题日益显现,在房地产“快钱”与“热钱”渐失的过程中,人们能否在期待楼市恢复“理性状态”中深入“理性反思”。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的驱动下,过度攫取土地利润,致使民间土地储备放量,而大城市里已处于“无地”状态。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规划能力水平低下,在这一轮房地产热中崛起的千奇百怪的都市景观,将不可避免来一轮“重塑厄运”。
今天的城市景观充斥着“垃圾楼盘”,绝大多数房地产商以过时的理念和过时的技术,生产着过时的产品(房子),制造着城市污染。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一个落后的产业,一个惟利是图的不负责任的行业。
中国的房地产尚是“幼稚行业”,基本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最严酷的现实是,中国的房地产商几乎赚的都是“资源利润”,没有几个赚到“产品利润”。资源谓之“地”,产品谓之“房”。举一例便可管中窥豹,中国没有地产商与房产商之分,而是地产房产捆在一起笼而统称“房地产商”。究其原因,靠开发经营“房子”这一商品,没有几个能活下来,谁都离不了“土地利润”的支撑。
一位上海地产大亨私下透露,他正在公司组织“三学习”。一是向金融业学习,学习人家的风险防范与全员服务;二是向制造业学习,学习人家的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三是向高科技产业学习,学习人家的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中国房地产的成熟要完成“四个层面的转型”。而今,第一个层面的转型也只刚刚进行一半,今后路漫漫。
认识和判断中国问题有一个关键视角: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近两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房地产的政策,可以清晰看出一个实质,即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平衡。从上一届政府的施政业绩,中央财政得到大大强化,主要措施有发行国债,出售大型国企,军队所办企业划拨,强化各种国税等。但几乎没有碰房地产,也正因此房地产成了地方财政的最为强有力支柱。时至今日,新一届政府的施政方针之一同样是强化中央财政,但上一届的强化措施己经用尽或不太奏效,自然要重新开源,所以“股权分置”是一定要强力推行的,让地方财政独享了几年美妙日子的房地产再也不能吃独食了,这是“平抑房价”策略的关键之一。5月11日,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稳定住宅价格工作的意见》,从“平仰房价”到“稳定房价”这的确是一个政策信号。信号一是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不可能坐视房地产这一大财源的萎缩,对谁都没好处;信号二是在房地产上中央财政已成功涉足,中央与地方双管齐下,房地产业的好日子今不如昔了,至少在这一轮周期是这样的。只有“讲政治”,才能真正看清房地产的前景。中国房地产受政策影响至深,故中国房地产应称之为“红地产”。
在上一轮财富机会中,首推房地产。据本人测算及东方微巨传媒机构的深入调研,全国至少在有400余名亿万富翁出于房地产。但是,奉劝已经染指或涉足房地产的诸君,如果你已深入房地产,那就要好好琢磨如何做好房地产企业,项目公司的做法一定会把你所挣的“上一轮财富”赔进去。若你只是浅尝房地产并捞了一把,现在尽早抽手并全身而退,盯牢“下一轮财富机会”。
绝对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