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丹分享心中的世界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5
DBA首二班
武汉学院创办人
腾讯创始人之一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
“在这个世界面前,我还在路上,我继续做学生,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和在座的每一位一样,我们是同学。但从阅历和年纪上,我又是你们的学长,好奇和分享是人类进步的天性。”——陈一丹
陈一丹在武汉学院演讲稿
心中有这个世界
尊敬的龙峰主席、校监林倩丽教授、吴怀先书记,
各位校董、各位校院系负责人,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再次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相聚,这是每年一度我们相聚的日子。
今天外面的天气很冷,我知道几乎每一个在武汉上大学的学生一定是抱怨过武汉的天气。“夏季来看海,冬天冻成狗。”武汉虽然是南方,热起来是“四大火炉”之一,冬天没有集中供暖,冷起来那简直是魔法攻击。武汉上学的大学生出去竞争力是比较强的,特别聪明还特别能吃苦,适应性强。是不是大学这几年水深火热的hard模式中锻炼出了的?今天感谢大家的到来,你们让这个屋子变得很温暖。
大家知道,深圳、香港四季轮回不是很明显,除了商场的圣诞树之外,比较难感受冬季或者年末的这个概念,日子不知不觉就溜走了。可每年一过11月,我心里就开始有挂念,我要回到武汉学院,跟老师们、同学们聊聊这一年的游历。尤其是2013年后,我把精力集中在公益和教育上,走访的地方、拜访的人也越来越多,想分享的、有意思的也就更多了。
北极之行:遇见冰川,遇见自己
我先不说今年去了哪里。有没有同学认出这是什么线?
这是在芬兰圣诞老人村拍的北极圈线,跨过这条线就进入北极圈了。全世界有好几个圣诞老人村,但芬兰罗瓦涅米的这座圣诞老人村,游客最多,最为世人所熟知。罗瓦涅米的圣诞村所以吸引游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刚好跨越北极圈,在这里冬季有极夜,可以看到极光。我到达的时间是六月下旬,夏季这段时间正处极昼,太阳是不落山的。
这是挪威特罗姆瑟港(Tromso)的全景照片,我特地爬到山上拍了一张,城市很小,人口8万人,但很漂亮。在19世纪就素有北方巴黎的称号。这里有一个极地博物馆。
看图上方的照片,这里有一所世界上最北端的大学——挪威北极圈大学。它是一所国际化大学,包括10%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生在内,在挪威各地也有分校园,在校学生1.5万左右,其中比较出名的一些特色专业有:极地研究领域的专业、和平与冲突转化专业、远程医疗和电子保健专业等等。
特罗姆港是北极圈内最大的城镇,也是很多极地探险队出发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里启程,驶向北极。乘船一路北上,慢慢就可以看到冰川了。大块的冰川漂浮在海面,散发出蓝色的光芒,非常美,而散碎的浮冰是白色的。这是海面上的浮冰,夏季冰层融化。另外一个因素也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否全球变暖可能还存在一些争议,但北极冰川观测到数据看是在加速融化。
《经济学人》2016年11月刊登的一组最新数据:“Sea ice reaches a new low”北极2016年9月份的海冰面积比1980年同期减少了超过300万平方公里,2016年11月份北冰洋的海冰面积比历史均值少200万平方公里。
进入北极圈后,从南到北一路拍了很多关于冰川、浮冰的照片。当你看到这些冰川、当你看着星空,确实会感到内心非常宁静,因为跟这些永恒的事物相比,一切都是暂时和渺小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些冰川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够或者需要做点什么?
我拍到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照片,极地草原盛开着紫色的花,北极狐就在上面悠闲的觅食。这是夏天的北极狐,它到冬天皮毛是白色的。北极狐很温顺,但要注意,不能去摸它,也不能喂食。北极狐跑起来的样子非常的动感、美丽。
北极苔原上有众多显花植物顽强生存,它们在夏季3-4个月时间内会完成低纬度植物半年的开花结籽周期。左边那个大片是紫花虎耳草,也叫挪威虎耳草。右边的黄色小花名字很好听,叫仙女木,这是北极圈内非常著名的植物。还有花型像小吊钟的四棱岩须,别名是北极石楠花,还有北极罂粟,雪毛茛等。极地的这些小花,为了在严寒中绽放,花瓣就像反光镜一样聚拢,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些花都尽可能缩的很小,但你还是能够感受那种浓烈的、倔强的生命色彩。
我还拍到不少鸟类照片。可能大家不知道,北半球的鸟类有六分之一在北极圈繁衍后代,有至少12种鸟类在北极地区越冬。这里地处严寒,生命力却如此旺盛,让人惊叹。
这是海峡岩石上的鸟,厚嘴海鸦,俗称“北极的企鹅”,它跟企鹅一样善于潜水,走起路来一样显得有些笨拙。我去的时候,正值它们的繁殖季节。它们这时密集地生活在悬崖峭壁上。它们繁殖所需的领地是所有鸟类中最小的,每只鸟只需要不到一平方英尺,这从照片上它们密密麻麻的样子也可以看出来。尽管它们一窝只孵一只蛋,它们却仍是北半球数量最多的海鸟之一。
北极燕鸥,被尊为北极的神物,也可以说是鸟中之王。每年经历两个夏季,从北极附近的繁殖区南迁至南极洲附近的海洋,之后再北迁回繁殖区,全部行程达40000多公里,是鸟类中的“飞行冠军”,在国内也能观察到它们。它是已知动物中迁徙路线最长的一种鸟,看了它们的迁徙图,从北极到南极,会不会觉得我们的春运也没那么困难了?
这是一只站在浮冰上觅食的鸟。北极圈内旅行关于鸟有不少小窍门,比如见到海鸥你不能把手举起来,否则有可能鸟就冲到你头上去琢你、攻击你,甚至拉鸟粪到你头上。在极地行走,最危险的是遇到冰层断裂,判断冰川是否坚实,除了听声音,还可以从鸟的密集程度来判断,越靠近冰川融合断裂处,鸟就越密集。这次我们看到了不少极地海鸟,有不同品种的海鸥、海鸦、海鸠、海雀,还有美丽可爱的一种北极海鹦——Puffin,长着大大的彩色鸟喙。
很幸运,我还拍到了北极熊。为了拍这只熊可不容易,船在前一天发现它的足迹后,特地停靠了一晚。第二天早上船上的生物学家用望远镜,终于发现岛上的一大一小两只北极熊。我们坐上充气平底船靠近小岛,从8:30到9:30看了足足一个小时的北极熊。随行的生物学家Hans博士观察说这两只熊都是雄性,可能是熊爸爸和熊孩子吧,因距离很近,我们可以听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如人类的婴儿叫声。
这天也真巧,下午17:30-18:30,探险船在航行中又发现了一只独立游泳的北极熊,长时间游弋在飘满浮冰的海上。
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已经让北极熊面临极大威胁,主要原因在于北极熊依赖于海冰,海冰在春天的后撤变得越来越早,而在秋天的前进变得越来越迟。研究人员指出,自从1979年开始进行卫星观测以来,每年出现海冰的3月的最大值与9月的海冰最小值之间的时间跨度已经延长了9周。这让北极熊捕猎、寻找配偶和繁殖后代的时间段缩小。
我在上船前在北极博物馆参观时也拍了一张北极熊照片。如果不采取行动,也许将来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北极熊的标本了。
这是我在大轮船上二楼甲板上拍的一张照片。回来再看,非常喜欢。大家都在船上,可是每个人都在向外张望,这像是我们人类的一种隐喻:我们都在船上,在船上我们要互相照顾,同时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对航路上不可知的未来,永远充满好奇心,这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守望相助的基本情怀。
这是我们乘着充气平底船和母船(破冰船)的照片。坐上充气平底船遇到风大,有时也会有不安全感,但为了到达目的地更直观、更深入的体验,每次出行必须坐上它,每次出行都带来期望,每次出行都带来收获和惊喜。人在这种环境下,就显得非常渺小,又很有力。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航行。
这个讲座到今年是第七年了,为什么每年我都与同学们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游历?在这个世界面前,我还在路上,我继续做学生,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和在座的每一位一样,我们是同学。但从阅历和年纪上,我又是你们的学长,好奇和分享是人类进步的天性。我把自己的经历分享,能够给大家一点点新年的启发,一点点新年的喜悦,我就觉得值得。
有人说,我没有钱去北极。如果你听完讲座,心里想我没钱去北极,那就糟糕了。因为这不是我的本意。北极只是一个形式,没有必要非得去北极这个具体的地点。
真正的开悟在生活中。一本书、一段谈话、甚至一段恋情、新年的每天锻炼,都可以成为你的“北极之旅”。当然你也可以把去北极当成自己人生目标之一,为此去准备,去奋斗。更关键是,你在心中要有这个世界,知道世界很大,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可能还无比的丰富。你心中有世界,世界就会在那等你,不离不弃。这就是年轻时代所谓的人生格局感。要有使命感,然后用日常的实践,去寻找到你自己的北极,需找到你自己的方向感。
北极之行,不是说难得的风景,而是实地行走后的领悟,那种永恒大美对心灵的释放,那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北极之地的绿草之上,远处可见白白的雪山,近处可见分布在岩石上的地衣——丽石黄衣,我单膝触地,留下了一张特别的照片。
这是上大学时和同学“穷游”的一张老照片,在新疆从伊犁出发去到一个叫“二牧场”的地方,满山遍野的野花,那年大二暑假,1991年,我刚过20岁。那会旅游真是穷游,住不了好酒店也上不了好餐馆。但我每年大学的寒暑假都会坐着绿皮火车到全国各地游览,在辽阔的土地上,我能够受到贫穷、富庶、美丽和哀愁,这种给心灵的冲击,我觉得,似乎和以后的事业、选择都是有关联的,无论是我后来从政府辞职创业互联网,还是到后面投身公益,致力于教育。
今天我特地把它翻出来,是想告诉大家一定要珍惜年轻时的这种体验,这时你可能没有钱,但青春的冲劲比什么都宝贵,你一定要在自己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去胸怀这个世界。
虽然,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手机,很方便的上网。躺在宿舍,刷朋友圈、刷微博就能环游世界,一个大学生的见识甚至可能远超过去的教授。互联网会给我们这些便利,同样也容易带来幻觉。它只是一个工具,是中立的,有可能用于做好事,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每年我来聊一年的探访经历,也是希望同学们的大学四年,警惕自己不能沉湎于手机或者游戏,我们还要抬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知易行难”,只有自己亲身去感知,去体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知。所以新的一年,我也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实践和行走。
文理学院:教育可以更多元
“明德创新、解行并进”,是我们的校训,也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所以得一边解,一边行,向大自然求解,向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群求解。从北极之行回来后,8月我走访了美国东岸几所著名的文理学院。
这是麻省的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跟麻省理工、哈佛大学在同一个州,但位处偏远郊区。每个班的学生10-15人,老师学生比是1:8,学生可以到附近其它不同的学院选不同科目。校园文化不崇尚超级竞争,而是崇尚一起进步。
除安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外,我们这次去走访的还有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米德伯里学院(Middlebury College)、 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等。
美国的大学类型主要有三种,有一般我们认知较多的综合性大学,还有侧重本科教育的文理学院(LiberalArts College),还有一种是培养副学士二年制的社区学院。美国的文理学院是规模小而精的大学,大部分只提供本科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素养、思想而非培养学生技能是其精髓。一般不设工程、商学和医学的专门专业,其毕业生毕业时只可获得文科、理科或艺术的学士学位。
美国的文理学院,往往意味着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这些文理学院大都是私立,非常鼓励学生的心智发展,提供非常自由、人文的环境。从网上数据看,全美只有大约3%的大学生毕业于文理学院,却培养了19%的美国总统;培养了众多普利策奖获得者,《福布斯》杂志全美最富有CEO排行榜中有8%的CEO毕业于文理学院。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上的里德学院就是一所文理学院。
Middlebury college米德尔伯里学院,中文也有翻译为“明德学院”的,我更喜欢后者这个翻译。我们有幸与校长Dr.Laurie Patton作了交流,她谈到了学院的校园文化:这里学生之间不竞争,但都会很努力,他们的努力会影响到其他同学更努力。
临别前,校长送了一本书,是她本人英文翻译的印第安人的诗歌。她与我们说,可以比较看看,诗歌说的内容与孔子和其他中国思想家说得有什么不同。
这也和最初提出博雅教育(Liberal Arts)的英国教育学家约翰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提到的一致,他是这样说的“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学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学会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对于武汉学院而言,我们在进行着全人发展教育。这种全人素质的发展和塑造,与文理学院的培养理念是一致的。文理学院贯穿到了整个学校体系里,对我们深入开展全人发展教育,是不是应该也有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还有一点,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创新国家,很多前沿科技、应用,都在这里诞生和推广。
不丹之行和欧洲难民
不丹位于印度和中国中间,不丹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开放电视与网络的国家。不丹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
今年一个机会,我们一行去拜访了不丹GNH研究中心院长卡玛.乌拉先生,他曾参与起草不丹的第一部宪法。此行也与寺庙的活佛、不丹的历史学家作了交流。
这次拜访主要是围绕GNH(国民幸福指数)来展开,这是一个跟GDP相对应的一个指标。不丹把GNH融入了政策体系,也融入了学校教育体系,通过教育让国民有心理的健康、生活的健康。我旅行中记录了这两点,首先,内心感受平静,运动和冥想对身心很重要,在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上,贫穷都是比较出来的,贫穷其实就是内心的感觉;另一点是降低内心的不安,以企业里的员工为例,员工真正的开心,他们才有更多的创造力,本质上,幸福感才是创造力的产生。简单就是幸福,放空能激发创造力。
另外,你看,我在全世界不同地方走访,大家的背景不同,方法不一,发展阶段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但无论什么宗教、身份,大家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求解这个世界的答案。
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就是教育。
说到幸福,难民应该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群体之一,家园破碎,流离失所。12月份,我们走访欧洲时与爱因斯坦基金会作了交流,这是一个关注和致力于难民问题的基金会。难民现在成了欧洲最头痛的问题之一,关于难民的教育问题,基金会提供了一组数据:全世界有2亿6千万学龄儿童、青少年(6岁到17岁)失学,辍学率是20%,这是非常惊人的比例。600万学龄难民中,有370万儿童没机会上学,占比60%,儿童难民失学可能性是非难民的5倍,教育问题不解决,这可能就是恶性循环的开始。
一丹奖:教育是未来的答案
大家知道,2016年5月,我宣布设立了一丹奖。“一丹奖”旨在表彰及支持教育界的创革者,亦希望透过此平台,凝聚各方具建设性的教育方案,让全球下一代都受惠。因为,今年2017年就要宣布第一届获奖名单,所以2016年9月份开始,“一丹奖”基金会就开始了在全球推介,由全球最顶尖的高校、研究机构、基金会一起推荐教育项目及人选,最后再评选。
9月,我们走访了美国的教育机构,并就未来教育发展进行了讨论。参与讨论的机构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亦包括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彭博基金会等公益慈善机构。
北美之行,我们看到很多出色的教育项目:有些学校利用游戏探索孩子的理想;有些则在校内课程融入“翻转教室”教学法;让儿童在家中收看视频课堂,在校内由老师指导做功课;个人化的学校课程容许兴趣、优势及弱点各异的孩子自幼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内容,并贴身支援他们直到进入高校;有些则利用前沿的脑部研究,研究早期教育对学童脑部的发展;利用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让老师可以及时监察,提早介入支持。
12月初,我访问英德两国,向学术界及教育界领袖介绍一丹奖。访问的英国大学包括了三所: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访问的德国大学包括了: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柏林科技大学,另外还和萨顿信托、爱因斯坦基金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及其他基金会代表会面。目的就是遴选出全球最值得激励的教育项目和教育家。
欧洲之行,英国在教育的社会体系的探索和创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融入教育,让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学生在校一起学习,比如鼓励大批刚退休教师这一宝贵资源再投入教学;德国的高等教育,除了综合大学的学术教育之外,还有极具特色的“双规制”职业教育,“学徒+在校”的企业与学校双培养,一直适合于这个工业制造出口大国的人才培养机制。
武汉学院2016和2017
2016年对武汉学院非常重要,是转型进步的一年。和龙峰主席及校监林倩丽教授交流中得知,今年学院在转型中取得了很多坚实的进展,我听到以后非常高兴。校企合作方面,无论是腾讯精英班,ACA班,CIMA班、创业基地、应用型教授,还是与各大企业的合作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和世界名校建立联系、游学,教师外出访学、高层也出去见识了,开拓更广的视野了。还有武汉学院共建基金,这个共建基金今天种下一个非常重要、迈向未来的种子,以后武汉学院的发展可以聚社会贤达之力,共同来推动我们学校发展。不是只有陈一丹,而是很多热心教育的企业家和社会力量,通过这个平台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出钱,更是谋智,这些其实非常重要。而今天的教学改革,包括成果导向教育、行程式评估、O2O教学、双学位和主副修、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等都有很大的进步。一本招生是突破,学院HR今年形成有效体系,HR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革新,这些都是突破。
这两天我有幸参与了学校老师、高层和各系部的交流,总体的感觉很振奋。我们老师的这种探索、这种发展势头、一心要把学院发展起来的观念,让我感觉到武汉学院变得更好,而且走在一条大道上。转型是很难的,转型的拐点中多少人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在校董会的领导下,校监、刘校长从海外来到“四大火炉”的地方,跟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一起推动让思维转变过来,同学们也在奋进。这个拐点在2016年形成,这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将会迈向一个很好的前程。
关于武汉学院的2017年,校监林教授已经提出了“新八条”,也提出了我们内功的加强,无论是在教师的管理、教学等模块都要进行优化,改革适应武汉学院的高速发展。期望在校董会的领导下,在林倩丽校监和校监团队的带领下持续建设、积极推进实现这个新发展。
2015年5月之前转设成功是我们短期的目标实现,我们做到了,做到了以后我们没有停下来,我们继续向前进。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远景,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师生往前走,那就是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而目前我们应该树立下一个实质性的目标、中长期的目标。之前的目标转设成功已经在2015年5月实现了,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学院,是本科的学院,在国际化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办学方向上,未来硕士、博士教育要全面建设。升格为真正水平的大学,应该被定义为我们学校宏观层面突破的下一个实质性目标。
未来的武汉学院没有制高点,将与社会一起发展和进步!新的一年,祝福大家在2017,像北极燕鸥一样展翅翱翔。
春节即将来临,送给老师同学们一幅短联,上联:“金鸡报晓”,下联:“突破连连”。对于武汉学院来说,我们一直都需要突破的精神,融成武汉学院的基因。2017年以及未来,我们各院、各系、各部门要把创造力、潜能都激发出来,去到每个单位都是突破点,去到每个人都是突破点。突破靠什么?靠创新、靠落实、靠解行并进。一知半解,不实质推进,都是表面文章,无法真正突破。突破过程,需要心力、脑力、也需要勇于尝试、勇于担当、勇于接近真理和问题实质的勇气。
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困难,有时候会碰壁,有时克服了困难就成功了,有时远离了失败就成功了,有时走对了就成功了。过程中不断解行并进,进入了心中的世界,翱翔于心中的世界。我们为了共同的愿景,实现最受尊敬的民办大学,我们此刻,我们这代人,这个阶段该做什么?这一路上,都需要在座的各位,需要全校的师生一起奋进。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新年进步!新年快乐!
陈一丹
2017年1月10日
“综合以上,我们各院、各系、各部门要把创造力、潜能都激发出来,去到每个单位都是突破点,去到每个人都是突破点。突破靠什么?靠创新、靠落实、靠解行并进。突破过程,需要心力、脑力、也需要勇于尝试、勇于担当、勇于接近真理和问题实质的勇气。”
来源丨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