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公益课程之冯仑:企业家如何做公益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3日
[长江公益课程授课教师冯仑和同学们分享企业家如何做公益]
从野蛮生长,到岁月凶猛,再到理想丰满。长江DBA校友、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用热情和理性,在公益之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他创立与参与发起的基金会就达八个。其中不乏基金会行业中的翘楚:爱佑慈善基金会、壹基金、阿拉善SEE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等。9月10日晚,下了飞机匆匆赶来的他,与参与长江公益课程的百名校友分享他十余年来从事公益的心路历程。
(以下内容根据课程实录整理)
公益-做对社会整体进步有帮助的事情
在中国,通常慈善是道德概念的,是道德的表达,是有能力的人帮助弱势群体。而我们做的公益,是对所有的人。选择对社会整体进步有帮助的事情,这是企业家角度的观察和理解。
公益分政府责任和民间责任,政府责任就是我们讲的公共政策,公共产品是政府提供的,对所有人普惠的。我们是在公益当中的民间责任,在某一个领域里补充政府还没能做到的事情,是公共项目。
最近有两件事跟民营企业做公益有关的。潘石屹和张欣捐赠哈佛大学助学金,他们认为这是有助于长期的人才培养,是与人类社会长远利益有关的。前两天陈启宗家族捐赠哈佛公共卫生医学院3.5亿美元,是因为他觉得公共卫生、医学的发展对人类长期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分析,研究公益行为背后的动机,理性专业的实践,我们才能把好事做好,使公益更加有效。
企业家的公益愿景
二十年前做民营企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凭本能做的,以金钱为驱动的;另一种是凭理性做的,以价值观为驱动的,二者很不一样。
比如说同样是乞讨,用价值观驱使叫化缘,有精神的东西在里面,但是用金钱驱使叫乞丐,同样办一件事,赋予的追求不一样。15年前,马云身上没什么钱,说要做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这是靠愿景,靠信念来推动。民营企业经过30年,现在大体上没有太多批评了。为什么?因为如果没有民营企业,没有百度、腾讯、阿里,很难想象我们现在的生活将会怎样。可以举出无数的事情来证明,如果没有民营企业,我们的生活将变得非常无趣,而且社会形态也会和现在不一样。
我们有一个愿景:要在中国,用企业家的力量和方式,推动现代公益事业。十年以后,能够使中国的公益领域成为一个不招人诟病,能够带动社会,推中国社会转型和健康发展的事业。
十多年前开始做公益的时候,社会对于创富阶层,企业家在公益领域的表现有非常多的议论和分歧。那时,我们的愿景,就是用十年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企业家的集体意识提升,在社会转型当中建立现代的公益机构和永久性的公益事业。
由于坚持了这样的愿景,今天我们的目标已经初步达成。可以看一下几个指标,第一,中国目前有公益基金会有3900多个左右,超过60%是非公募的基金会。第二,中国公益已进入每年千亿捐赠时代,其中80%左右是来自于私人和企业捐赠。第三,今天的媒体上说企业家吝啬这件事情已经很少了,企业家现在不仅是捐,而且捐得有点猛。阿里上市以后,有几十亿需要在中国做公益,曹总曹德旺也是几十亿捐赠,企业家捐赠数量会越来越多,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个钱用好。
公益机构需要清晰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我们在参与规划公益基金会的时候,最初很多时间都是花在讨论定位、愿景、价值观。
壹基金的价值观就 “人人公益”,强调小额捐款,动员所有人互相关爱,尽我所能,人人公益。怎样实现这个价值观?壹基金在深圳注册后,理事会开会反复讨论。当时明确了三件事情,救灾、自闭症儿童救助、和公益能力建设培训。实行一年多,又通过反复讨论、定位,把救灾作为壹基金最核心的竞争力。理念和资源的聚焦,也使得壹基金成为了目前华人地区最大的民间救灾机构。在管理制度方面,壹基金注册的时候就定了很多规矩。壹基金绝大多数都是小额捐款,理事会开会的钱由成员另行支出。开会的时候,邀请工作人员和媒体共同参与。每年审计公开披露的,这都是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做的努力。
再比如说阿拉善,阿拉善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环保机构。第一,300名企业家共同参与,每年每个机构承诺十万元捐赠,这就意味着每年募款三千万元。由于企业家的参与,观念发生的变化,使得他也会把企业带到绿色企业的道路上,产生聚合效应。第二,中国民间的环保资金,到目前为止每年也就是一亿多,其中60%民间环保的资助来源于阿拉善。中国民间的草根环保组织,一半以上得到过阿拉善的资助,社会影响力通过草根的环保组织进一步放大。第三,基于这样的愿景、使命、价值观,阿拉善现在运行的非常顺畅,每年会正常的增加一些新的成员,募款越来越顺利,项目越来越多。
简言之,公益机构需要对其定位、价值观、使命、愿景非常的清楚。我们作为企业家,作为有担当的公民,我们希望在做公益时,一开始就把愿景、价值观、使命上搞清楚。
提升效率—机构的治理、透明度的把握和杠杆的作用
[冯仑和长江同学分享公益机构如何提升效率]
第一,有序的产生和更替机构领导人。要让大家有序的参与,觉得这件事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这个组织才能有生命力。以阿拉善为例,在机构成立伊始,我们就达成共识,每个人都是选举人,每个人也是被选举人。自然投票,得票最多的当选。通过亲身参与竞选,你愿意承诺花多少时间,做什么事情。我去年卸任第四任会长,任志强是目前第五任,下一任是谁我们都不知道,不知道说明这个组织健康,如果提前知道下一任是谁了,等于大家按照传统方法在运作。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这个组织会自然一直往前走。
第二,公益透明度的把握。有质疑认为壹基金救灾的募款去哪儿了?事实上,灾后重建需要很长时间,可能要五年,捐赠要分五年花,壹基金披露的是当年花的,后面四年的还没披露,公众可能因此产生误解。另外披露牵扯很多专业,有些专业的事,如果披露得太过难懂,等于没有达到披露的目的,也会产生误解。
壹基金的目标筹款60-70%都来自于人人公益,小额捐款,越是这种小额捐款,往往监督的要求越高,披露更要仔细,因为大家关注度更高。在做公益的时候,信息披露上是要花很多精力的,根据公益基金的性质、项目以及团队的特点去做相应的权衡。
第三,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发挥杠杆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很穷,你给他吃饭,吃完又饿了,养成了他不断的跟人要钱,这个人没有改变,还是贫穷,社会也没有因此变化,我们不主张这样去使用善款。
我们从几个方面可以加大杠杆的效应。一个是NGO组织在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当中,要发挥自身影响力,改变政策。如果把一年的募款都用在治沙上,可能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如果拿50万做一个课题,和发改委、环保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研究。比如说在沙漠地区的企业要投资,必须要做到哪几条,如果做到了,对他们的税收会有什么照顾,对他们企业其他方面有什么奖励。50万的研究成果变成当地的一个法规,这个杠杆作用要大很多。有效率的公益组织都是在研究怎样使用它的杠杆资金,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另外,在执行项目时需要引入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产生规模效应,撬动公共政策的改变。比如说爱佑华夏基金会儿童先心病项目手术费用3万元,基金会出1万,合作医院出1万,当地政府,民政部门要想办法出1万。这个事做多了以后,国务院卫生部门把先天性心脏病纳入了大病必保项目,我们又撬动了政府政策的改变。
企业家做公益-公益和私利的关系
从第一天做公益我就开始研究公益和私利的关系,我的观点是—貌离神合。也就是说价值观上高度契合,是一致的,但是做的事是分开的。
我们在万通公益基金做的时候,就本着这样的方式。公司有绿色战略,万通公益基金会也是做节能环保和绿色事业的,在这个价值观上各做各的事情,公益基金做的事情和公司业务完全没有关系,但是这两件事情合起来,强化了价值观,对公司员工、合作伙伴都是非常好的宣导作用,选择合作伙伴也会更精准。这些是现在国内比较重要的,需要关注的。
有一些民营企业,愿意把公益和私利放在一起,这样公益就会打折,我们不主张这样做,营利事业和非营利事业要分得很清楚。
挣钱、花钱和捐钱
公益是长期的事情,永远有三件事要同时做的,挣钱、花钱、捐钱。如果挣得多,花得少,捐的就多了;如果挣得少,花钱少于挣钱,捐钱少于花钱。都可以,没有对错,但是人的一生根据每个阶段的能力,这三件事情都要去思考。
我们作为创业者,挣钱是能力,花钱是生活的必须和生活的质量,捐钱是境界、是责任,是对社会更多的关爱,把有限的资源用来改变周边的社区、制度,做对多数人有帮助的事情,这是企业家责任的延伸。
|精彩问与答|
长江校友(问):我是今年MBA2014年的学生。我想问一下,在公益领域里,有哪些职业的发展机会可以给到我们。同时想了解一下公益从业人员的待遇、能力和工作量的情况?
冯仑:目前中国已经有近4000个基金会,职业发展的机会非常多。企业家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对于职业管理人员的薪酬、能力考核、竞争力是非常关注的。简单一点说,给待遇这件事,从不吝惜,大家做企业都知道,事归根结底是靠人做的。营利事业问题是风险,公益事业是很稳定的,没有股票、期权这些激励,但是非常稳定,有很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李劲(壹基金秘书长,万通基金会理事长,长江公益委员会顾问):在公益界,职业经理人这个人群还没有形成,顶级的人才还没有流动,具有相当强的依附性。不会随便流动是因为价值认同高于金钱认同。如果公益从业人员能够进入顶尖阶层的话,机会是非常大的,还是有很多发言权的。要进入顶级,需要相当的挣扎,才能成为事业伙伴。公益机构是美好的地方,可以释放青春的梦想,但要想做的好,需要在专业和能力上很多的锤炼。
[壹基金秘书长李劲分享公益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经历]
长江校友(问):能否请您展望一下,中国的企业家做公益现在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
冯仑:我们经常在展望,看未来。从中国的数量上来说,现在还非常少,如果以十年为限,我相信大概中国的公益机构按照现在这样开放注册,大概会超过十万家,这是机构数量。
同时,捐款的数额也会大大的增加,现在国内是一千亿,十年以后如果变到了两万亿,五万亿,我认为都是有可能的。
此外,就业人数会增加的非常快。美国在民间环保领域有20万人就业,中国现在不到一万人,未来中国民间环保大概有上百万人的就业,就业人数会大大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未来公益机构的细分。目前中国善款主要用在疾病、贫困、教育,救灾,基本上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方面。在发达国家,公益组织越来越细分,比如说变成了某种兴趣,比如说你喜欢民间的某一个工艺,这个民间工艺可能要失传了,基金会就管这一件事我认为将来细分的公益基金会越来越多,细分了以后,包括募款,包括运作会越来越有空间。中国再过十年,经济水平提高了,扶贫、医疗领域需求将会减少,需要我们去拓展新的专业领域。
所以我觉得未来十年,机构数量、捐赠规模、就业人数以及市场细分,都会上一个非常大的台阶。
[长江公益委员会委员黄雅君代表长江校友送上教师节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