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5期梁信军:做多中国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2日
以下是梁信军的核心观点:
以下是梁信军的发言实录: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做多中国,我直接点题。
这一段时间以来,全球投资界都觉得中国好像有很多负面的新闻。这些新闻很多一部分是从制造中国的角度去看的,看到太多的风险,太多负面的担忧。其实过去七八年,越来越多的人更多看的是消费中国,中国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占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消费中国看,基本上看到的都是正面消息。从资本中国角度看,会看到更辉煌的未来。
消费中国,越来越多成为投资者的共识,越来越多人相信中国未来10年的驱动力是消费驱动,其中越来越多跟中产阶级消费挂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张图,从右边这张图可以看到,当前城市人口的消费总量中,只有1%是中产阶级消费的;但这个数字在未来8年会占到城市人口消费量的81%。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所以我们预判,在整个中国本地消费市场中,中产阶级的消费以后会占一半以上,增速非常惊人。
不到六年时间,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在全球占到16%左右,可能已经是第一名;中产阶级消费占全球总量的13%左右,估计在第二名。中产阶级消费的增速是非常惊人的,每年年均增速未来能达到21.4%左右,大大超过中国的国内消费增速。国内消费今年1-10月的平均增速大概是12%左右,如果扣除CPI可能只有约10%。所以中产阶级关联的消费增速是非常惊人的。
中产阶级关联的消费,与过去普通消费有三个不同之处。
第一类,升级消费。
第二类,体验式消费。
第三类,个人金融关联消费。
首先,我们看升级消费。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消费是中国将来主要的经济动力,也认可中国的消费越来越多会有品牌化趋向。但很多人的认知与他的行动是反着的,比如由于反公款消费的原因,中国奢侈品消费在总量中的占比,去年第一次回落到个位数,而且只有12%的增长;今年1-10月份,奢侈品消费增长也不到10%,这个数字在明年也不会太好,可能会略有提高,但会远远低于过去20%-25%的年增速。
但作为价值投资者、真的相信中产阶级未来消费主要动能是品牌消费的话,现在恰恰是投资的好时机。如果把品牌消费分类,可以看到轻奢品的消费还是非常好的,年增长超过20%。所以轻奢品在升级消费领域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实际上由于奢侈品消费这一两年的回落,这个细分领域其实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第二类,个人金融。个人金融不是单纯理财,个体或者单个家庭的金融服务都是个人金融。个人金融未来的增长是非常可观的,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有面向个人服务的创新。与欧美比较,目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房地产明显偏高,占60%,家庭金融资产只有20%多,这与欧美正好相反。由于负债比例低,所以中国家庭资产结构既可以通过卖老的、买新的,比如卖房地产买金融,也可以通过增量负债的方式调整。
总而言之,今后个人金融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会大幅度上升,这也给个人金融行业带来非常好的前景。
第三类,体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现在初见端倪,很多人已感受到它的魅力,但这方面的投资还远远没有像别的领域那么强劲。体验式消费非常多,特点是消费之后才能说它行还是不行,无法预先知道。
其中第一个值得关注的旅游领域,出境游、入境游两端的增长非常好,含金量非常高。在投资上,旅游还没有主流到像医药那种程度,但实际上规模很大、已经超过医药行业,并且增长率也与医药一样,一年有18%的增长。
第二个领域,是餐饮、食品的体验式消费。很多投资者在逃离这个领域,觉得价格起不来,我觉得这个行业的估值没上来,倒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领域,是影视娱乐。中国的影视行业变化就在未来三四年,在院线后市场,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还非常大。因此在影视娱乐领域,投资空间是非常大的,中国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估值水平和市值规模都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以上是在中产阶级消费领域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做多中国,还应该认真看看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用户数决定了行业规模。从用户数量上看,全球真正有价值的市场只有几个:一是中国,二是美国,三是日本。印尼或印度未来也许会是有规模的市场,但当前还不是。用户数不等同于人口数,欧盟也有很多人口。移动互联网需要同一语言、同一货币、同一税收、同一物流,同质化、单一化非常重要。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将来超越美国不是问题,而且时间不会太长。未来用户可能是美国的2-3倍多,行业规模是美国的3-4倍。在电商领域,尽管中国国内消费只有美国的1/3,但电商领域我们已经超过了美国,并且速度还在增加。在移动支付领域也是一样,美国金融规模比中国大很多,但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大大超过美国。这与我们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有关。
移动互联网领域还有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因素,它第一次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得非常好。现在讲移动互联网,基本上是移动互联网加某一个传统行业。过去PC互联网,可能在社交、娱乐、新闻方面对传统行业冲击很大,或者替代性很强;但移动互联几乎与每个行业都有交集,比如对汽车、地产、游戏、医疗健康都有渗透。因此,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比PC互联网大10倍、15倍是非常正常的。
在投资领域也衍生出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投资技术、用户数一流的企业;也可以投资改造传统行业的企业,比如看上去是传统行业,但在O2O方面结合地非常好的;或者虽然是传统行业,但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在这个领域,投资变得相当灵活。举个例子说,移动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快递、仓储、物流的高速成长,同时进一步带动了移动金融的高速发展,这倒过来又催生新的互联网应用。
做多中国,大健康是第三个可以发力的方向。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的严峻挑战。但中国家庭的储蓄率非常高,家庭支付潜力非常大,因此老龄化衍生出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大健康的市场规模用不了多久就会超过房地产。过去资本市场比较看好的,主要是大健康领域的制造环节,也就是制药环节;今后的增长机会会出现在服务行业。从大健康教育培训、研发、批发零售、物流、医疗、养老,以及贯穿整个大健康所有环节里的金融支付,无论是对公的对私的,B2B,B2C的金融应用潜力非常大。
在一开始,我们讲到制造中国让全球投资人对中国很担忧,因为有成本问题、环境问题、资源制约问题、土地问题等等,但制造中国其实还有很多机会。
最重要的机会是石油问题,很多人相信明年油价会比较低。油价下跌毫无疑问会增加制造业的利润,提升消费能力。现在中国每年消耗石油21亿桶,如果每桶能够降低30块钱的话,就是600亿美金的补贴,这对所有用油的行业都是很大的补贴,对制造业是利好,对中国经济也是利好。
第二个机会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现在很多人担心人民币贬值,其实人民币不升值本身对制造业有好处。
第三个机会是出口。从今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不仅出口额有所回复,而且出口结构非常好,不单纯依赖欧美日。所以中国制造业没有那么差。
制造业领域里还有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行业,一是物流。过去物流业是中国GDP的难点、是制造业的痛点,我觉得将来可能是重要的利润增长来源。
物流是中国GDP中的第一大行业,占GDP总量的18%-19%;同时成本非常高,效率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物流效率提升后会非常快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物流领域的机会,B2B、B2C都有。比如医药的很多问题,很大程度是物流监管不够。特别是很多医药产品需要冷链物流,如果不能做到从药厂门口到老百姓使用全程冷链的话,当中是很难监管的。生鲜食品问题也类似,生鲜的冷链物流有非常大的空间,第三方物流也是。
如果以物流为节点,做供应链金融,发展空间也非常大。这能解决中小企业征信难、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贷问题很难破解,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的征信成本非常贵,反过来又导致融资很贵,因为金融机构担心产能过剩、报表不够透明。
第二个是环保。环保这段时间很热,环保的生意分成三类:第一类是B2G、政府买单的生意,这部分比较好做。像水处理、污水处理,企业净利润非常高。B2G环保的生意当前不错,未来增长会回落。因为政府财政以后很难每年持续增加对政府买单的环保投入。
第二类是B2B的环保生意,当前愿意付钱买单的,主要是能源和化工企业,其它制造业、服务业还不太愿意买单。所以B2B环保生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类是B2C生意,现在很多家庭的水都是被处理过的,家庭的空气也要被处理过。这个想象空间也非常大。
所以回过头来说,不能把制造业一棍子打死,人民币停止升值、出口上升对中国制造业而言都是利好,现在好多中国企业在做中国产能出口,这也是制造业的出路。产能出口可以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化解产能危机,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还有在中国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后,自动化制造的投资空间也非常大。何况其中还有物流和环保这两个亮点。
资本中国,机会和挑战并存。目前中国的ODI成长非常快,像2008年那一轮的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一样,这一轮风起云涌的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3-5年内也会水落石出:一部分人会失败,一部分人会成功。但不管怎么样,中国这么大量的海外投资,对国家来说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不仅对发展个人金融等服务业有意义,同时也能改善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目前的问题第一是人民币资产过多,第二是房地产资产过多,中国的很多家庭愿意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增加海外资产。
中国的整体债务是比较高的,政府债务占GDP的40%左右,非金融的政府债务,这些债务,政府某种程度上都有偿还承诺。国有企业的债占70多万亿,整体政府债务将近90万亿。从长期来看,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根除无风险利率。但我们的挑战在于,将近30多万亿各种各样形式表现的债券要怎么办?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被描绘成需要刚性兑付的。
对银行来说,当存在年化收益5%-6%,又能随时变现、又有保障收益的理财产品时,怎么能期望老百姓还愿意去存收益率只有2%-3%的活期存款呢?由于刚性兑付导致金融存款的理财化问题越来越大,金融机构的收益未来两年是特别不乐观的。
如果考虑到制造业削减产能产生的坏账问题,考虑到房地产供求变化的资产传导问题,我觉得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从别的行业导入危机的挑战是很大的,这也是中央下决心要彻底根除无风险利率的原因。要让无风险利率回归到本质,只有国家保障的资产才是无风险的,其它的都有风险。如果这样做的话,我觉得中国的资产市场会变得更加健康。
刚才已经提到了房地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房地产,经过过去十年高歌猛进的发展,地产供应量的确非常大,我认为地产未来几年应该从供不应求逐步走向供等于求,下一步是供过于求。这里面传统住宅、商业地产有问题,其实有些品种还是非常好的,比如物流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在提高、总量在上升,经过商业地产出售的商品销售额在下降,而社会零售总额在上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平销额在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得关、就得改,这个危机在未来数年就能出现。
我们再看看将来的跌价危机有多大?房地产领域迟早要回到投资常识,任何国家投资品的价格都应该与那段时间的无风险利率对照。房地产也不例外,房地产的收益必须高于无风险利率,如果国债3年、5年期收益为4%-4.5%的话,房地产投资的收益必须高于这个数字。要提高收益,要么降低租金,要么提高房价。因此,我觉得地产领域,现有模式会有很大压力,要进行彻底改造,我觉得以后的市场必须按这几个思路去思考:第一要适应城市需求,建设城市需要的功能;第二通过功能积聚的方式提高租金收益;第三政府和企业都要保持合理心态,要有合理地价水平。
看中国问题要通盘考虑,应该看到未来亮色还是非常多的。我对中国非常有信心,对未来的8年、10年,我会投资那些受益于中国成长的领域,其中非常多来自于消费中国、增长中国,部分来自于制造中国的成长。
编辑自《腾讯财经》
供稿:长江校友理事会学习研修委员会
以下是梁信军的发言实录: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做多中国,我直接点题。
这一段时间以来,全球投资界都觉得中国好像有很多负面的新闻。这些新闻很多一部分是从制造中国的角度去看的,看到太多的风险,太多负面的担忧。其实过去七八年,越来越多的人更多看的是消费中国,中国在全球消费市场的占比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消费中国看,基本上看到的都是正面消息。从资本中国角度看,会看到更辉煌的未来。
消费中国,越来越多成为投资者的共识,越来越多人相信中国未来10年的驱动力是消费驱动,其中越来越多跟中产阶级消费挂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两张图,从右边这张图可以看到,当前城市人口的消费总量中,只有1%是中产阶级消费的;但这个数字在未来8年会占到城市人口消费量的81%。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所以我们预判,在整个中国本地消费市场中,中产阶级的消费以后会占一半以上,增速非常惊人。
不到六年时间,中国中产阶级的数量在全球占到16%左右,可能已经是第一名;中产阶级消费占全球总量的13%左右,估计在第二名。中产阶级消费的增速是非常惊人的,每年年均增速未来能达到21.4%左右,大大超过中国的国内消费增速。国内消费今年1-10月的平均增速大概是12%左右,如果扣除CPI可能只有约10%。所以中产阶级关联的消费增速是非常惊人的。
中产阶级关联的消费,与过去普通消费有三个不同之处。
第一类,升级消费。
第二类,体验式消费。
第三类,个人金融关联消费。
首先,我们看升级消费。尽管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消费是中国将来主要的经济动力,也认可中国的消费越来越多会有品牌化趋向。但很多人的认知与他的行动是反着的,比如由于反公款消费的原因,中国奢侈品消费在总量中的占比,去年第一次回落到个位数,而且只有12%的增长;今年1-10月份,奢侈品消费增长也不到10%,这个数字在明年也不会太好,可能会略有提高,但会远远低于过去20%-25%的年增速。
但作为价值投资者、真的相信中产阶级未来消费主要动能是品牌消费的话,现在恰恰是投资的好时机。如果把品牌消费分类,可以看到轻奢品的消费还是非常好的,年增长超过20%。所以轻奢品在升级消费领域是非常值得投资的,实际上由于奢侈品消费这一两年的回落,这个细分领域其实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好的机会。
第二类,个人金融。个人金融不是单纯理财,个体或者单个家庭的金融服务都是个人金融。个人金融未来的增长是非常可观的,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有面向个人服务的创新。与欧美比较,目前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中房地产明显偏高,占60%,家庭金融资产只有20%多,这与欧美正好相反。由于负债比例低,所以中国家庭资产结构既可以通过卖老的、买新的,比如卖房地产买金融,也可以通过增量负债的方式调整。
总而言之,今后个人金融资产在家庭资产中的占比会大幅度上升,这也给个人金融行业带来非常好的前景。
第三类,体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现在初见端倪,很多人已感受到它的魅力,但这方面的投资还远远没有像别的领域那么强劲。体验式消费非常多,特点是消费之后才能说它行还是不行,无法预先知道。
其中第一个值得关注的旅游领域,出境游、入境游两端的增长非常好,含金量非常高。在投资上,旅游还没有主流到像医药那种程度,但实际上规模很大、已经超过医药行业,并且增长率也与医药一样,一年有18%的增长。
第二个领域,是餐饮、食品的体验式消费。很多投资者在逃离这个领域,觉得价格起不来,我觉得这个行业的估值没上来,倒是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第三个领域,是影视娱乐。中国的影视行业变化就在未来三四年,在院线后市场,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还非常大。因此在影视娱乐领域,投资空间是非常大的,中国这个领域的龙头企业,估值水平和市值规模都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以上是在中产阶级消费领域可以考虑的投资方向。做多中国,还应该认真看看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非常重要的特点是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用户数决定了行业规模。从用户数量上看,全球真正有价值的市场只有几个:一是中国,二是美国,三是日本。印尼或印度未来也许会是有规模的市场,但当前还不是。用户数不等同于人口数,欧盟也有很多人口。移动互联网需要同一语言、同一货币、同一税收、同一物流,同质化、单一化非常重要。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将来超越美国不是问题,而且时间不会太长。未来用户可能是美国的2-3倍多,行业规模是美国的3-4倍。在电商领域,尽管中国国内消费只有美国的1/3,但电商领域我们已经超过了美国,并且速度还在增加。在移动支付领域也是一样,美国金融规模比中国大很多,但在移动支付领域,中国大大超过美国。这与我们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有关。
移动互联网领域还有一个特别有魅力的因素,它第一次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得非常好。现在讲移动互联网,基本上是移动互联网加某一个传统行业。过去PC互联网,可能在社交、娱乐、新闻方面对传统行业冲击很大,或者替代性很强;但移动互联几乎与每个行业都有交集,比如对汽车、地产、游戏、医疗健康都有渗透。因此,未来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比PC互联网大10倍、15倍是非常正常的。
在投资领域也衍生出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可以投资技术、用户数一流的企业;也可以投资改造传统行业的企业,比如看上去是传统行业,但在O2O方面结合地非常好的;或者虽然是传统行业,但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在这个领域,投资变得相当灵活。举个例子说,移动电商的发展,带动了快递、仓储、物流的高速成长,同时进一步带动了移动金融的高速发展,这倒过来又催生新的互联网应用。
做多中国,大健康是第三个可以发力的方向。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社会的严峻挑战。但中国家庭的储蓄率非常高,家庭支付潜力非常大,因此老龄化衍生出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大健康的市场规模用不了多久就会超过房地产。过去资本市场比较看好的,主要是大健康领域的制造环节,也就是制药环节;今后的增长机会会出现在服务行业。从大健康教育培训、研发、批发零售、物流、医疗、养老,以及贯穿整个大健康所有环节里的金融支付,无论是对公的对私的,B2B,B2C的金融应用潜力非常大。
在一开始,我们讲到制造中国让全球投资人对中国很担忧,因为有成本问题、环境问题、资源制约问题、土地问题等等,但制造中国其实还有很多机会。
最重要的机会是石油问题,很多人相信明年油价会比较低。油价下跌毫无疑问会增加制造业的利润,提升消费能力。现在中国每年消耗石油21亿桶,如果每桶能够降低30块钱的话,就是600亿美金的补贴,这对所有用油的行业都是很大的补贴,对制造业是利好,对中国经济也是利好。
第二个机会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现在很多人担心人民币贬值,其实人民币不升值本身对制造业有好处。
第三个机会是出口。从今年第三、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不仅出口额有所回复,而且出口结构非常好,不单纯依赖欧美日。所以中国制造业没有那么差。
制造业领域里还有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行业,一是物流。过去物流业是中国GDP的难点、是制造业的痛点,我觉得将来可能是重要的利润增长来源。
物流是中国GDP中的第一大行业,占GDP总量的18%-19%;同时成本非常高,效率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物流效率提升后会非常快的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物流领域的机会,B2B、B2C都有。比如医药的很多问题,很大程度是物流监管不够。特别是很多医药产品需要冷链物流,如果不能做到从药厂门口到老百姓使用全程冷链的话,当中是很难监管的。生鲜食品问题也类似,生鲜的冷链物流有非常大的空间,第三方物流也是。
如果以物流为节点,做供应链金融,发展空间也非常大。这能解决中小企业征信难、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信贷问题很难破解,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的征信成本非常贵,反过来又导致融资很贵,因为金融机构担心产能过剩、报表不够透明。
第二个是环保。环保这段时间很热,环保的生意分成三类:第一类是B2G、政府买单的生意,这部分比较好做。像水处理、污水处理,企业净利润非常高。B2G环保的生意当前不错,未来增长会回落。因为政府财政以后很难每年持续增加对政府买单的环保投入。
第二类是B2B的环保生意,当前愿意付钱买单的,主要是能源和化工企业,其它制造业、服务业还不太愿意买单。所以B2B环保生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类是B2C生意,现在很多家庭的水都是被处理过的,家庭的空气也要被处理过。这个想象空间也非常大。
所以回过头来说,不能把制造业一棍子打死,人民币停止升值、出口上升对中国制造业而言都是利好,现在好多中国企业在做中国产能出口,这也是制造业的出路。产能出口可以带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化解产能危机,促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还有在中国出现人力资源短缺后,自动化制造的投资空间也非常大。何况其中还有物流和环保这两个亮点。
资本中国,机会和挑战并存。目前中国的ODI成长非常快,像2008年那一轮的国有企业海外投资一样,这一轮风起云涌的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3-5年内也会水落石出:一部分人会失败,一部分人会成功。但不管怎么样,中国这么大量的海外投资,对国家来说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不仅对发展个人金融等服务业有意义,同时也能改善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目前的问题第一是人民币资产过多,第二是房地产资产过多,中国的很多家庭愿意增加金融资产的配置,增加海外资产。
中国的整体债务是比较高的,政府债务占GDP的40%左右,非金融的政府债务,这些债务,政府某种程度上都有偿还承诺。国有企业的债占70多万亿,整体政府债务将近90万亿。从长期来看,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根除无风险利率。但我们的挑战在于,将近30多万亿各种各样形式表现的债券要怎么办?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被描绘成需要刚性兑付的。
对银行来说,当存在年化收益5%-6%,又能随时变现、又有保障收益的理财产品时,怎么能期望老百姓还愿意去存收益率只有2%-3%的活期存款呢?由于刚性兑付导致金融存款的理财化问题越来越大,金融机构的收益未来两年是特别不乐观的。
如果考虑到制造业削减产能产生的坏账问题,考虑到房地产供求变化的资产传导问题,我觉得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从别的行业导入危机的挑战是很大的,这也是中央下决心要彻底根除无风险利率的原因。要让无风险利率回归到本质,只有国家保障的资产才是无风险的,其它的都有风险。如果这样做的话,我觉得中国的资产市场会变得更加健康。
刚才已经提到了房地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房地产,经过过去十年高歌猛进的发展,地产供应量的确非常大,我认为地产未来几年应该从供不应求逐步走向供等于求,下一步是供过于求。这里面传统住宅、商业地产有问题,其实有些品种还是非常好的,比如物流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
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在提高、总量在上升,经过商业地产出售的商品销售额在下降,而社会零售总额在上升。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平销额在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就得关、就得改,这个危机在未来数年就能出现。
我们再看看将来的跌价危机有多大?房地产领域迟早要回到投资常识,任何国家投资品的价格都应该与那段时间的无风险利率对照。房地产也不例外,房地产的收益必须高于无风险利率,如果国债3年、5年期收益为4%-4.5%的话,房地产投资的收益必须高于这个数字。要提高收益,要么降低租金,要么提高房价。因此,我觉得地产领域,现有模式会有很大压力,要进行彻底改造,我觉得以后的市场必须按这几个思路去思考:第一要适应城市需求,建设城市需要的功能;第二通过功能积聚的方式提高租金收益;第三政府和企业都要保持合理心态,要有合理地价水平。
看中国问题要通盘考虑,应该看到未来亮色还是非常多的。我对中国非常有信心,对未来的8年、10年,我会投资那些受益于中国成长的领域,其中非常多来自于消费中国、增长中国,部分来自于制造中国的成长。
编辑自《腾讯财经》
供稿:长江校友理事会学习研修委员会
最新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