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宏:如何找到涨1000倍的成长股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4日

任何一个投资者,不管其是否承认,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拥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基于基本面的投资理念,主要分为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两大流派。

巴菲特融合了传统的价值投资理论和成长投资理论,成为集大成者,将价值投资带入了全新的高度。巴菲特认为,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巴菲特在1992年致股东的信中说:“我们把价值型与成长型这两种投资策略区分开完全是无稽之谈(必须承认,几年前我本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我们认为,这两种投资策略在关键之处是相互一致的:成长性总是价值评估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一种变量,其重要程度在可以忽略不计到巨大无比之间,其对价值影响既可以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伴随着巴菲特骄人的投资业绩,融合了成长型投资理念的价值投资对全球投资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创造价值”理念引入中国

价值投资理念、成长投资理念,都属于基于基本面的投资理念,试图通过基本面的研究来战胜市场、获取超额收益。基本面研究是否一定能获取超额收益?这必须以市场是弱有效市场为前提。

“有效资本市场假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强有效型或者半强有效型,那么研究没有意义,因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投资者能得到的所有信息,主动投资变得没有意义,被动投资将是更有效的投资方式。然而,即便美国等成熟市场也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市场,仍然存在着很多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无法解释的现象。这意味着市场并没有充分反映所有的能得到的公开信息。如果深入地研究公开信息,我们就能够寻找出赚钱机会。即便市场是有效的,那也不能说所有的股票最终表现都一样,总存在一些股票表现好于其他股票,或一些行业的表现优于其他行业。如果我们研究并投资了这些表现较好的股票、行业,也可以超越基准指数。这就是为什么研究能够创造价值的原因。研究给投资者带来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但资金规模不大的个人投资者往往难以体会到研究的重要作用。对基金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而言,研究水平高低则是影响生存的决定性因素。不同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规模大、投资期限长等特点,这使机构投资者注定成为市场中研究的主要力量。这并非出于它们的社会责任感,而是由市场生存法则决定。研究能力强的机构投资者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高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收益率,资金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这类机构。

中国A股市场历史较短,信息披露还不完善、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群体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占比很低,而个人投资者没有精力和能力收集、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一切决定了A股市场是典型的弱有效市场。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在弱有效市场中,基本面研究可以创造显著的超额收益。

与成长股共舞

与价值投资理念和成长投资理念相对应,投资标的可划分为价值股与成长股两大类。

价值股是指这样一类公司发行的股票,它的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稳定、现金流波动较小、盈利水平较高、红利发放率较高。这类股票通常有低市盈率、低市净率、高股息、高安全性等特征。

成长股是指这样一类公司发行的股票,它的销售额和利润额持续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家和本行业的平均增速。这类股票的市盈率、市净率通常比其他股票高。

由于成长型公司持续增长能力强劲,它们发行的股票表现明显好于市场平均水平,为投资者提供的超额收益非常明显。一般来说,成长股分为经典成长股、周期成长股、并购成长股等几大类。

优秀的成长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每个会计周期(每个经济周期)的利润都在稳定增长;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能力强;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上有一定的定价权——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拥有优秀的管理层;经营利润基本投资于公司的未来发展,很少派发股息。



那么,什么样的行业容易找到成长股?一般而言,科技、消费行业是最容易产生成长股的地方,可以从三个切入点寻找。

从技术革命及产品生命周期寻找

经济史学家威廉•斯特劳斯在《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国未来历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America’sFuture, 1584~2069)中提出了两代人构成、完成技术创新周期的观点:创新季、增长繁荣季、震荡季、成熟繁荣季,形成了80年的新经济周期。在大的技术创新周期下,又存在大量的应用产品的S型普及周期。比如,手机普及率从1994年的10%迅速达到2007年的90%,孕育了成长股诺基亚;2007年恰巧是诺基亚走向没落的年份,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速将前者取代。1929年美国家庭汽车普及率达到90%,持续10年的大繁荣期也在这一年走向终结。宽带技术普及率从2000年的10%急剧上升至2008年的90%;如果没有新一轮创新,成长将走向终结。在大的技术创新框架下,把握新产品生命周期,是预测成长股出现及终结的有效方法。

从人口消费周期寻找

哈里•登特(Harry Dent)通过研究详尽的人口经济学数据发现,一代人从出生、成长、成年、生育、退休,将分别造就婴儿用品、教育、房地产、医疗卫生等不同领域的景气与不景气交替。以美国为例,25~29岁是美国人家庭开支增长最快的阶段,购买住宅高点平均发生在31岁,医疗费用支出在60岁以上快速上升。跟踪婴儿潮人口并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最易出现成长股的领域。人口金字塔越是“不平衡”,人口经济学的研究越有价值。中国是人口金字塔失衡的典型国家。过去10年中国房地产牛市与人口金字塔数据惊人地吻合,也孕育了像万科A这种上涨超1000倍的大牛股。

从特定经济体发展阶段寻找

该角度对国际投资和全球资产配置更有意义。中国过去十几年持续进行的工业化、城镇化,实际上是在重复美国100年前的老路;越南基本在重复中国过去20年的老路。特定发展阶段,总会有一些行业强劲发展,而该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又能获得超越该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比如特定阶段的钢铁、汽车,特定阶段的地产、家电等。我们应从领先经济发展阶段半步甚至一步的角度,寻找高成长领域,遴选出资质优异的公司。

成长股投资案例分析

经典成长股:苏宁电器

1990年底,张近东先生靠十多万元资产、十几名员工在南京宁海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开了100平方米的小店。2000年,张近东先生实施二次创业,推进全国电器连锁经营。2001年6月,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4.4亿元。2003年苏宁电器营业收入60亿元、利润0.99亿元,门店数40家,其中23家分布在核心一线城市和江苏二线城市,总经营面积仅19万平方米,在家电连锁行业内部属于行业第2名的位置,距行业首位国美电器还有一定的差距。2004年7月21日,苏宁电器在中小板挂牌上市。开盘价29.88元,收盘价32.70元,较发行价(16.33元)翻了一番,成为市场第一高价股,总市值30.5亿元,按2003年业绩计算历史市盈率为30倍。

一是广阔的成长空间。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家电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家电销售的业态发生演进,从过去依赖于百货商场的家电柜台、小家电门市等传统渠道,转为以专业家电连锁业态为主,苏宁、国美、大中、永乐等连锁企业抓住历史机遇迅速成长。

二是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独特的竞争地位。
第一,家电连锁企业的盈利模式实质上是家电制造商付给零售终端的销售提成,家电连锁企业付出的成本主要是店面租赁费用和人工成本。由于家电制造业存在庞大的过剩产能,价值链的话语权逐渐向家电连锁卖场倾斜。
第二,家电价值量大,以规模采购带来的价格优势对消费者有巨大吸引力,抵消了相对于小家电门市的便利性劣势和相对于百货商场的购物环境劣势,从而消除了替代品威胁。
第三,家电种类的增多和“一站购齐”愿望使全品类、大陈列面积的家电卖场相对小家电门市、百货和厂家自建或加盟终端更具优势。大部分家电,尤其是国产家电同质性强,品牌拉力弱,进一步增加了家电连锁卖场渠道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四,获得先发优势、拥有市场规模和品牌的连锁企业,规范了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的行业标准,加大了后来者进入的难度。即使国外连锁巨头也不例外,美国家电连锁巨头百思买(BestBuy)的中国业务,因策略失误,2011年3月黯然收场。

三是具有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张近东先生白手起家,从空调一步步拓展到家电连锁。创业过程中,张近东先生反复强调:“商业企业的立业之本就在于诚信。百年苏宁电器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中国最优秀的连锁网络服务品牌,诚信一直是苏宁电器经营的基本之道。”苏宁电器快速发展后,张近东先生也一直保持苏宁电器创业时代“执着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四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苏宁电器管理层股权激励到位,股东、高管、机构投资者、中小股东持股结构合理。张近东先生认为,一家企业只有采取社会化管理方式,将企业转化为所有员工和社会公有资产,才能实现真正的持续成长。他在企业上市前就做好了“股权大派送”方案,计划逐步稀释自己的股权,将股权“送给”苏宁电器的数位高管。

五是合理的估值水平。苏宁电器上市当日按2004年预测业绩摊薄市盈率22倍,考虑到未来的高速业绩增长,增长率调整后的市盈率非常低,属于经典的成长股。

苏宁电器借力股票市场实现了快速发展,从行业的赶超者成为行业的领跑者,2010年10月8日苏宁电器股价最高为1374.27元(复权价),是发行价16.33元的84倍,是上市首日开盘价29.88元的46倍。同时,长期投资者伴随着苏宁电器的成长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从2004年8月起,华夏基金两次战略投资苏宁电器,先后投入20多亿元,2005至2007年,投资收益分别为2850万元、7.5亿元、40.8亿元,收益颇丰。这就是成长股的魅力。



转型成长股:泸州老窖

有这样一类企业,它有较好的底蕴、潜在的资源,但因机制、管理等种种原因陷入困境,股价也长期低迷;一旦这些制约因素发生积极向上的变化,企业就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基本面和股价都形成拐点。

处于拐点前的成长股无疑是市场中的“黑马”,常常不被市场关注,但企业如果成功跨过拐点,将从“黑马”变成“白马”,投资这类“转型成长股”,将带来比投资业绩稳定的“白马股”更高的回报。2005年,泸州老窖高端品种“国窖1573”的放量,彻底改变了企业命运并成就了基金经理投资转型成长股的经典之作。

泸州老窖是中国浓香型白酒发源地,以众多独特优势在中国酒业独树一帜。公司拥有的“泸州老窖老窖池群”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约1573年),连续使用至今,是我国现存建造时间最早、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酿酒窖池。百年以上老窖池1600多口,被称为“活的国宝”,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世界酿造史上的奇迹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建国初期,泸州老窖被评为“老八大名酒”之一,具有崇高的行业地位。

但在21世纪初,泸州老窖采取的是“民酒”战略,要打造让一般老百姓喝得起的酒,高档产品开发不足,中低档产品价位和盈利能力偏低,难以抵御同业激烈的竞争。2001年,泸州老窖实现销售收入9.96亿元,净利润0.85亿元,分别较2000年下降44.08%、47.46%。同期,贵州茅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8亿元,净利润3.28亿元。同为中国八大名酒,差别竟如此巨大。

2003年后,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商务宴请快速增长,白酒需求大大增加。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文人雅士饮酒作诗,商务交流宴会“无酒不成席”。白酒消费具有相当程度的“刚性”。白酒行业基本摆脱了消费税带来的冲击,年增速约20%,高端白酒年增速约30%。但转型前的泸州老窖抱着金碗受穷,由于缺乏高端产品,没有享受到高端白酒细分子行业的高速增长,经营仍处于困境,股价也一直萎靡不振。2001年8月至2004年6月底,泸州老窖股价下跌了近30%,而茅台股价同期上涨了约15%。

2004年5月29日,泸州老窖新任董事长谢明和新任总经理张良走马上任。新管理层宣布,要变“民酒”为“名酒”,力推高端子品牌“国窖1573”,力争重返白酒行业的领先地位。股票市场只有寥寥几家券商还发布泸州老窖的研究报告,评级多是“落后大市”;投资者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这家企业,对这一重大的变化波澜不惊。

泸州老窖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一是重塑品牌。消费者以往对泸州老窖的印象是老名酒,但产品就是几元钱、十几元钱的低端产品,短期内要让消费者迅速改观有难度,公司正确地建设新的高端子品牌“国窖1573”,终端定价超过茅台、五粮液,树立高端形象;通过大规模广告,选择性地对一些公务、商务活动频繁的终端(酒店、会所、俱乐部等)进行重点投入,建立起“消费领袖”口碑。二是充分重视建设销售网络、掌控销售终端。与许多老酒企不同,泸州老窖大胆地引入应届大学生做市场销售人员,铺设了“省区经理—区域主管—业务代表”三级销售网络,精耕细作。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敢作敢为,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强,为泸州老窖市场化操作模式打下基础。三是注重经销商利益,给经销商丰厚的利润空间。总经理张良谈到终端维护时,一直强调“使经销商获得很好的回报是非常重要的”。“国窖1573”终端价格高于茅台、五粮液,而出厂价远低于茅台、五粮液,给经销商留下了丰厚的利润空间;同时公司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和营销费用帮助开拓市场。我们调研经销商了解到,经销商对公司的这些策略都充分认可,经销商做“国窖1573”比做别的白酒更赚钱,“国窖1573”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推广开来。

2004年年报显示,2004年底重仓持有泸州老窖758万股,此后每个季度都现身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股数变化不大,2005年年报显示2005年底该组合持有8931393股,此后直至2007年中报,连续7个季度持股数都是8931393股,完整地享受了该股从2005年最低3.1元到2007年最高76.6元的惊人涨幅。

通过简单对以上两个成长股案例的回顾,我们可以提炼出成长股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成长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以房地产销售、固定资产投资为经济增长点的发展阶段,万科A和三一重工也符合周期性成长股的标准,因为这一经济增长阶段给相应行业及公司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苏宁电器的成长阶段也契合了中国家电需求持续高增长和家电销售业态革命的背景。在目前经济转型阶段,未来的成长股会更多产生于消费服务、医疗保健、科技、机器替代人工等领域,这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二是优秀的管理层和良好的体制。管理层和体制是决定一家公司能否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能否在经济波动中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转型成长类公司也往往是先有体制或管理团队的变革,再有公司的转型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成长股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两点,幸运的行业和优秀的管理层。

判断成长股的成长性来源和持续性是成长型投资的关键。发现处于生命周期早期的成长股并以较低价格买入是成长型投资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而规避伪成长股和在成长增速放缓时及时卖出是防范成长股风险的重要手段。成长并不必然增加公司的内在价值。资本杀手型的公司,其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低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ACC),其增长得越快,越需股东和债权人持续地投入(例如重资产低回报率的航空业和造纸业),对企业价值的毁损越严重。成长股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阶段性地不达预期或遭遇意外事件冲击的情况,如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未被损毁,这种“天使堕落”(Falling Angel)式的下跌往往是成长股较好的买点。

文章节选自范勇宏著《基金长青》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