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做投资需要慢慢开窍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2日

2014年8月,曾振宇正式成为DCM(北京)第三位合伙人。

“你平时还下围棋吗?”记得资料上说围棋曾是他的挚爱。

突然的离题发问,让曾振宇顿了一下,回说,“不下了。没时间。太慢了。”说完他也笑了起来。

事实上,在曾振宇眼中,“VC算是金融领域对自由度和感性依赖最大的一个工作,”对于一个不按理出牌的水瓶座,他说做VC,是自己内心很理想的一个职业,“这工作让我很愉快。”

曾振宇2007年10月加入DCM。本科财会专业,但大学时对形形色色的商业故事和企业家传记颇多兴趣,他告诉创业邦记者,这也是他最早进入投资领域的第一推动力。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他进了让同学艳羡的中国工商银行,在电子银行部当了一名“有晋升潜力”的职员。几年后辞职,开始向投资领域“漂移”,进入 DCM 之前,在磐锐投资基金做过一段中期投资。到DCM后,就扎进电商、O2O、云服务等TMT领域。

曾振宇是一个不很高产但极精准的投资人。入行这些年,他总共投了唯品会、58同城,途牛,Ucloud、中华万年历等10多个项目。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投资案例。而唯品会、58同城等高达几十亿美金的估值,也为DCM带来巨大回报。

谈到个人的投资理念,他说,投每一个项目,都要“找对感觉”才能出手,中间往往会经历避免不了的挣扎与纠结。而他反复提到投资逻辑是:十分注重大市场里、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型。

他将此视作金规铁律。“换句话说,任何项目如是在这一点上吃不准儿,那我就不会出手。”


“少而精”是主打

作为与DCM“骨肉相连”的合伙人,曾振宇不论工作上的成长,项目投资、风格打法,都与DCM难以“撕开”。他认为DCM具备典型硅谷基金特征:长线投资,巨大而不确定性回报。这与国内很多追求短期快速、小回报基金不同,而他说“硅谷基金的长线风格才是典型的VC基金属性。”

“我们的投资一般都会有5到10年的期限,也很少有尖刻性条款。”就像硅谷VC习惯的打法,曾振宇说他(们)投资项目很多也是在B轮、A轮,甚至更早期进入,然后很耐心地支持创业者和企业慢慢发展,做出那些改变世界的大事,而自身“也成为伟大企业和企业家故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曾振宇特别认同“和创业者一起成长”的理念。谈及个人所擅长的做法时,他说大体可分为投前和投后两块。投前基本逻辑就是:第一看市场。努力去搜寻那种具有大市场里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和项目;二是选团队。选团队时主要注重两方面,首先创始人要足够坚强;其次是团队具备较强学习能力。

但现实并非总是完美,遇到情况,他会在电脑上列出选项进行优选,“比如考察创业团队时,我认为其现有能力如何就不是特别重要。”

投后,则与被投团队互动频密。“我相信,没有哪个公司能够轻易成功。因此作为投资者,我宁可少投一些公司,也要多花时间和团队及创始人在一起,尽量多去了解他们的想法,看在哪些方向上可帮到他们。”在曾振宇看来,企业家看公司“偏纵向”,而投资人视角“更横切”,“有时投资人就像一个创业公司的外脑。”

比如作为唯品会的投资者。A轮领投后,曾振宇说他们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出钱的“金主”,还会尽量运用DCM全球资源帮着公司寻找适合的电商、时尚领域人才,而且每个月都会去参加唯品会内部运营会议。

自从几年前唯品会还在广州办公时,他们就定时飞过去开公司内部运营会议,这个工作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事实上,这一种“投前投后”逻辑需要投资人格外勤奋,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曾振宇坚持“少而精”。

投资人如同投篮手。投手要有手感才能命中得分,而投资人对于所投项目,也需找到“对的感觉”才能出手。2014年,曾振宇投了4个项目,UCloud云计算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事实上,它的B轮融资颇费了些周折。而最初A轮投UCloud云计算时,DCM内部团队意见是统一,有共识的,但当时市场上颇有杂音,认为UCloud云计算在商业模式上挑战太大,这使得团队部分成员产生动摇。

曾振宇是强烈的主投派。他认为,UCloud云计算所覆盖的服务领域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创业团队成员也足够坚韧、顽强;还有就是团队技术背景强大,成员主要来自华为、盛大、东软、腾讯等公司。“尽管生意模式不那么完美,但有这几个亮点足矣。”

在他看来,世界上从没什么十全十美之事。几年间,他见过的众多投资项目,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资产比较重;有的时刻面临巨头威胁;有的生意模式上天然存在挑战;有的则处于高管制行业……每到这时,他会拿出自己的标尺去量——项目和团队具哪些亮点?是否处于一个足够大的市场?市场里存不存在规模化生意的可能性?

之所以在意“规模化”,他说是由“VC这门生意本质决定。”他认为,VC本质上就是要寻找那些由于技术或者商业变革所带来的、大的、破坏性的商业模式。“只有将此类商业模式做到一定规模,才有意义。”

在他看来,VC作为一种生意模型,自有它的边界和运行规律。“那种在大市场有爆发可能性的生意模式,或许前期比较凶险,但爆发性强,对社会资源依赖性也大,需要投资者在其中提供的帮助也就更多。”


慢慢开窍

瑞士IMD商学院教授约翰·威克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证明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且不断学习并追踪它。但越到顶部,风险越高,接受失败是一个选项。这就像运动员,——而商业领域同样存在这问题。”

过往的投资经历中,曾振宇坦言曾错过一些“很好的项目”。而这些不好点名的好项目,“都见过,并谈得蛮深。”主要因时间抑或价格等因素失之交臂。

“有些机会就是不属于自己。比如那种你不熟悉的领域,要价又特离谱的,这一种我基本就不会去碰。即使有一天它大成,我也不遗憾。”

感到遗憾的是个人状态已具备但却没抓住,而后眼睁睁看着“被别人摘走”的项目。他总结,“可能还是做整体分析时,对其中一些不确定因素,感觉上不舒服,心里就打了问号,犹豫了。”

“还有大家都说,一个好项目,价钱不重要。但这话是一个从后往前看的逻辑。其实对于做中早期投资,我还是相信纪律性的。”

所谓纪律性就是,投资要有一个一致性的想法或者逻辑,并长期、相对严格地去践行它。这涉及到考察所投项目时,会不会被外界影响?门槛是否要轻易放松?价钱把握上是否足够理智?

投资圈的各路大咖们背景各异,禀赋不同,各有各自成功路径。曾振宇说,“我相信纪律性会保证长期成功。”

事实上,个人成长中重要事件对投资风格影响颇深。上小学时,曾振宇迷上了乒乓球,几乎每天都进行艰苦练习。他还超级喜欢打比赛,也一路打到全市少年组冠军。他承认,长大后他回过头去看,这个竞技训练过程对个人意志力和竞争性的塑造特别有帮助。

“而给我更大冲击的是一次乒乓球比赛中的失败。”在获得全市冠军后,他被选拨到省里与全国各省专业组优秀选手进行比赛,“那一次我输得一塌糊涂,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曾振宇至今说起仍然有一种很走心的感觉,“这件事教会我如何去接受失败,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事实上,这也令他保持了投资人所需的冷静和警醒。

曾振宇的投资风格,总体来说扎实,务实。你会发现,尽管他在思路上会展开大的憧憬,但更注重从脚下做起,“通过相对理性地分析,投放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与合得来的创业者在一起。”


作为资深行业人士,他认为一个成功投资者的素质主要在于:第一是观察和判断能力。要在早期趋势把握上有敏锐的观察并迅速概念化的能力。第二是沟通能力。投资者需要和各方面进行非常频繁沟通,包括准确理解创业者意图,说服创业者合作,理解和说服行业内其他人才。第三是耐心和勇气。能够在正确的时候坚持,在正确的时候勇于下注,正确的“贪婪”。

对曾振宇来说,对投资的理解并不能靠“顿悟”取得,“而是跟着团队从早期创业到上市一路走来,让自己对企业从起步,爆发到成功的内外因以及企业在各个节点上的机会和挑战,有了更多个人化体验之后,“自己逐步有了一种慢慢开窍的感觉。”

说到未来,曾振宇说会持续关注电商、O2O、云服务等板块。对于坊间“电商门槛提高,难度加大、机会变少”的说法,深扎领域多年的他,坦然地笑着说:从来没容易过。

他说,电商这个领域好处是需求旺盛、消费者增长迅速、离钱近。而相反,问题也特别明显,比如长期处于重资金、重运营、强竞争的一个生态环境。“将卖货这件事搬到网上,需要很多钱去建设团队,购买流量,管理库存,打造物流体系乃至整个一个产业链。”

在电商投资旺盛的2007-2009年,拿到VC钱的电商企业不下几百家。但真正冲杀出来的,除阿里巴巴,也只有聚美优品、当当、唯品会、京东四家。可谓竞争惨烈。而DCM是其中两家的投资者。

如让曾振宇从投资角度分析这几家胜出的原因,他认为:一均是在子品类方向上具领导者地位。二是有执行力强的团队。三是前两个因素叠加后,引来资本产生乘数效应,使其得以凭借足够的钱和时间建立壁垒。

“电商趋势就在于去中心化。”他说,未来电商将会朝三个方向转移,微店;社交化;更有创意的产品消费。曾振宇认为,新变化和趋势将带来新机会,而他会保持持续关注,“比如投资可支持1千个小电商,帮助其管理现金流,建立销售系统,搞市场活动的那一类生意,就不错。”

当被问及若可重新规划人生?曾振宇低头沉吟一下,说,创业。

文章来源:创业邦杂志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