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革命”之路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9日
米牛网是一家成立于2014年4月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在2012年吴小平演讲之时,米牛网还只是一个概念,新一轮大牛市还没有开始上演。结果,这一年多,米牛网的累计投资总额就迅速突破了50亿大关,成为杭州和中国发展最快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之一。吴小平做出这个选择,绝大部分不是依赖对利益和得失的算计,而是他骨子里那颗想要“引领时代”而不甘于安逸的心。
叛逆的大学生涯
1993年,18岁的吴小平作为南通高考状元考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那时,距离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仅一年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阵痛,中国迎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出国潮。吴小平敏锐捕捉到这个信号,开办了中央财经大学第一届英语培训班,组织波兰外教,给各界校友们辅导英语。同年,31岁的俞敏洪在中关村创建了新东方。
仅仅几次招生,这个培训班就让吴小平成了万元户,可惜,好景不长,学校以太过商业化为由取缔了培训班。尽管学校让吴小平“丢掉了来之不易的事业”,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被“招安”成为广播站站长,每天下午,当同学们上自习、打篮球、花前月下时,他的声音便回荡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是播音时间……”,这段岁月练就了他日后足以媲美专业播音员的口才。
但,在吴小平内心深处,创业梦想依旧蠢蠢欲动。那是创业的黄金年代,在深圳各种一夜暴富的财富传奇成为学生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熬到大二,趁着课业不多,吴小平离校经商,连续旷考,也因此错过期末考被留级一年。
一个高考状元,大学留级,也算神奇。
总算熬到毕业了,他考虑,应该去谋一份金融工作。没想到,在毕业门口等待他的是1997年7月那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而他的人生航向也脱离了既定的轨道。
回归金融
大学毕业后,为了北京户口,吴小平在一家药企与瓶瓶罐罐打了足足八年交道。这期间,从财务、证券、总经理办公室到医药生产基地,他换了四个部门,但在而立将近之时,他确定药企并非他的职业归宿。
吴小平决定读商学院来完成人生的转变,他被长江国际化的视野、一流的师资和李嘉诚的创业基因深深吸引,加入2004级长江MBA。
14个月的长江生活,吴小平重新学习了金融方面的硬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软实力。许多课上,长江都要求学生上台英文演讲,刚开始,当过播音员的吴小平把讲稿背熟了才敢上台。有一次他没准备好,站在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女同学鼓励的掌声,和男同学戏谑的喝彩”,让他意识到“人的演讲、表达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需要一定的锻炼。”这之后,他开始钻研演讲技能。有一次,吴小平在一次活动中连续演讲了5个多小时,毫无口误,讲到“胸腔震颤”。
离开长江后,吴小平顺利进入一家跨国商业银行做衍生品业务。一年后,得益于当时中金北京销售团队负责人支持,跳槽到中金公司机构销售业务部,从此开始了他在金融领域风生水起的人生历程。
吴小平非常感恩长江的际遇,在2012年长江十周年北京太庙庆典上,他作为历届校友代表,做了主题演讲,他用“你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是你永远也不会忘记”来形容与长江不可分割的情缘。
在中金创业
在中金,吴小平最为自豪的业绩是参与创建了中金的零售和财富管理业务。
他刚进入中金时,正赶上大型央企密集上市的黄金时期,“从地上跑的大秦铁路,空中飞的国航,水里走的中国远洋……”他都参与了销售。那时,机构业务部是中金流动性最低、待遇较高,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金饭碗”部门。
换做许多人,肯定偷着乐了,可吴小平却感到越来越无聊。他既不喜欢“在灯光灰暗的交易室里哇啦哇啦谈论各种不知来路的小道消息”,更讨厌“小心翼翼地去机构客户领导办公室谈天说地,想办法请客吃饭”。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发现,即便服务8年,他也只认识这几位领导,而他们看重的是中金品牌,不是他吴小平。想通了这一点,吴小平暗下决心,如有机会,“一定要让客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那时,股权分治改革之后,富人越来越多,可中金没有零售业务来服务这些人群。吴小平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和其他同事主动请缨创立中金零售业务。结果被当时的顶头上司拍着桌子告诉他,“想做零售业务,就滚蛋”。不甘心的吴小平给当时中金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林寿康发了条手机短信,言辞恳切地写道:“请尊重一个普通员工想要为公司新业务发展所努力的心态”。
得到高层批示后,吴小平马上开始“内部革命”。从一个惯于服务机构的投行销售开始低下头服务一般客户,吴小平终于找到了“新生”。
那是一段异常忙碌充实的日子,吴小平常常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也遭到上百次拒绝,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收获;他曾跑到郊区承包普通工厂的公会活动、到朝阳公园和中国股市名嘴同台PK、去京北的别墅群里搞社区活动、到朝阳杂技剧场给两千人做演讲。
不仅如此,他频繁拜访中金各部门办公室,积极推销着连内部同事们都不甚清楚的崭新零售理财业务。中金很多高级别同事的个人金融资产分布在境内境外,对理财服务质量要求很高,但吴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最终改变了这些疑惑看法,把大批同事们变成了客户们。
2007年是牛市。交易、理财业务快速增长。很快,吴小平开始品尝到成功的快感。他的名字和照片开始以大篇幅现诸报端,出门时也会被粉丝围堵,他和同事们的成功引起了中金高层的关注,公司COO时常会到交易台上,和他们聊上半天。零售业务部开始逐步升级为财富管理业务,他担任执行总经理。这个业务,在中金几百名优秀销售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在逐渐成为中金全国性的生意,也成为即将上市的中金公司估值中最重要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地带,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离开,而吴小平却反其道而行。在他看来,“人不能在熟悉的环境中蹉跎岁月,应该有勇气去尝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应该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在中金近十年,参与创建了两块新业务的吴小平,等待着人生第三次革命。
普惠的金融情怀
在中金后期,吴小平主动申请调去杭州工作,在同事不解的眼神中,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是最正确的一步棋。此时,他已经预感到互联网金融将以雷霆之势冲击传统金融,不改变,就是等死。
作为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是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天堂,这里聚集着最专业的人才,也有等待机遇投入其中的创业者和资金。吴小平接触到的创业者中,就有恒生电子创始团队成员之一,柳阳。那时,柳阳在为米牛网的创办招兵买马。吴小平感到普惠金融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先是作为天使投资人,进而离开中金,投入米牛网的创业中。
在中金,从机构业务到个人财富管理,吴小平服务的主要还是有钱人。而米牛网则可以使中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年化超过10%的固定收益,分享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吴小平非常乐见其成的,在他看来,“有钱人有自己的理财方式,中低收入人群的理财需求更迫切” 。
就像当年他不甘心只服务机构,如今,他更希望用自己在金融领域多年的研究和观察成果服务更多的人。
米牛大咖
吴小平从小酷爱读书,6岁时就翻看父亲书房的拿破仑法典,不拿书就不去上厕所。他也有着极强的记忆力,能够随手画世界地图,200多个国名和首都一个不错。高考时,他原本要报考北大中文系,只因父母担心“读北大的人不安分”,才改投金融。然而,嗜书如命的习惯却没有改变。
在投行工作后,整天盯着大盘心惊肉跳,还要承受来自客户的抱怨,每每累到“趴在交易台上昏睡过去”的吴小平,将读书作为最好的减压方式。他把几乎所有工休时间,都投入到当代美国律政小说中,“从劳伦斯布洛克、爱伦坡到迈克尔康奈利,啥都看。有时接不上了,好书断顿儿,就看德国作家的书。”
如果说律政小说给他那颗“天天围着钱转”嘈杂纷乱的大脑泼了盆恰到好处的冷水;那么,讲述异域风情的游记,各种杂七杂八的专业类书籍则让他“什么都懂一点”,加上对行业的深刻了解,在中金时,吴小平就以诙谐的文风、犀利的观点,成为新浪网的意见领袖专栏作家。但真正让他尽情激扬文字,还在加入米牛之后。
“内容为王”的时代,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起到的营销效果胜得过重金砸出的户外广告。这促使企业都建起自媒体平台,米牛网也不例外,而吴小平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米牛网的专栏作家。这让原本就热爱写作的吴小平得其所好,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触动了金融圈或敏感或脆弱的一颗颗心……
他在《交易员之死》中回答了那些对投行和金融领域或艳羡或不屑的疑问;在《财政部妹子的金酒》中善意地调侃着投行趣闻;在《那些年的牛市》中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乐观;在《中国应该考虑设立互联网部》中向政府隔空喊话,呼吁一个更健康的中国互联网世界……
吴小平曾说,如果不做金融,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一位学者。如今,他可以边做金融,边做学问,经常应各地政府、大学邀请去做讲座,真是无比“酸爽”惬意。不过,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现在做的事情“对社会绝对有正能量,也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可以说,这场在时代大背景下上演的第三次人生革命,吴小平玩得游刃有余。
叛逆的大学生涯
1993年,18岁的吴小平作为南通高考状元考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那时,距离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仅一年多,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阵痛,中国迎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出国潮。吴小平敏锐捕捉到这个信号,开办了中央财经大学第一届英语培训班,组织波兰外教,给各界校友们辅导英语。同年,31岁的俞敏洪在中关村创建了新东方。
仅仅几次招生,这个培训班就让吴小平成了万元户,可惜,好景不长,学校以太过商业化为由取缔了培训班。尽管学校让吴小平“丢掉了来之不易的事业”,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被“招安”成为广播站站长,每天下午,当同学们上自习、打篮球、花前月下时,他的声音便回荡在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下面是播音时间……”,这段岁月练就了他日后足以媲美专业播音员的口才。
但,在吴小平内心深处,创业梦想依旧蠢蠢欲动。那是创业的黄金年代,在深圳各种一夜暴富的财富传奇成为学生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熬到大二,趁着课业不多,吴小平离校经商,连续旷考,也因此错过期末考被留级一年。
一个高考状元,大学留级,也算神奇。
总算熬到毕业了,他考虑,应该去谋一份金融工作。没想到,在毕业门口等待他的是1997年7月那场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而他的人生航向也脱离了既定的轨道。
回归金融
大学毕业后,为了北京户口,吴小平在一家药企与瓶瓶罐罐打了足足八年交道。这期间,从财务、证券、总经理办公室到医药生产基地,他换了四个部门,但在而立将近之时,他确定药企并非他的职业归宿。
吴小平决定读商学院来完成人生的转变,他被长江国际化的视野、一流的师资和李嘉诚的创业基因深深吸引,加入2004级长江MBA。
14个月的长江生活,吴小平重新学习了金融方面的硬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软实力。许多课上,长江都要求学生上台英文演讲,刚开始,当过播音员的吴小平把讲稿背熟了才敢上台。有一次他没准备好,站在台上紧张得说不出话,“女同学鼓励的掌声,和男同学戏谑的喝彩”,让他意识到“人的演讲、表达能力都不是天生的,都需要一定的锻炼。”这之后,他开始钻研演讲技能。有一次,吴小平在一次活动中连续演讲了5个多小时,毫无口误,讲到“胸腔震颤”。
离开长江后,吴小平顺利进入一家跨国商业银行做衍生品业务。一年后,得益于当时中金北京销售团队负责人支持,跳槽到中金公司机构销售业务部,从此开始了他在金融领域风生水起的人生历程。
吴小平非常感恩长江的际遇,在2012年长江十周年北京太庙庆典上,他作为历届校友代表,做了主题演讲,他用“你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是你永远也不会忘记”来形容与长江不可分割的情缘。
在中金创业
在中金,吴小平最为自豪的业绩是参与创建了中金的零售和财富管理业务。
他刚进入中金时,正赶上大型央企密集上市的黄金时期,“从地上跑的大秦铁路,空中飞的国航,水里走的中国远洋……”他都参与了销售。那时,机构业务部是中金流动性最低、待遇较高,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金饭碗”部门。
换做许多人,肯定偷着乐了,可吴小平却感到越来越无聊。他既不喜欢“在灯光灰暗的交易室里哇啦哇啦谈论各种不知来路的小道消息”,更讨厌“小心翼翼地去机构客户领导办公室谈天说地,想办法请客吃饭”。而且,最要命的是,他发现,即便服务8年,他也只认识这几位领导,而他们看重的是中金品牌,不是他吴小平。想通了这一点,吴小平暗下决心,如有机会,“一定要让客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那时,股权分治改革之后,富人越来越多,可中金没有零售业务来服务这些人群。吴小平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和其他同事主动请缨创立中金零售业务。结果被当时的顶头上司拍着桌子告诉他,“想做零售业务,就滚蛋”。不甘心的吴小平给当时中金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林寿康发了条手机短信,言辞恳切地写道:“请尊重一个普通员工想要为公司新业务发展所努力的心态”。
得到高层批示后,吴小平马上开始“内部革命”。从一个惯于服务机构的投行销售开始低下头服务一般客户,吴小平终于找到了“新生”。
那是一段异常忙碌充实的日子,吴小平常常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也遭到上百次拒绝,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收获;他曾跑到郊区承包普通工厂的公会活动、到朝阳公园和中国股市名嘴同台PK、去京北的别墅群里搞社区活动、到朝阳杂技剧场给两千人做演讲。
不仅如此,他频繁拜访中金各部门办公室,积极推销着连内部同事们都不甚清楚的崭新零售理财业务。中金很多高级别同事的个人金融资产分布在境内境外,对理财服务质量要求很高,但吴小平和他的同事们,最终改变了这些疑惑看法,把大批同事们变成了客户们。
2007年是牛市。交易、理财业务快速增长。很快,吴小平开始品尝到成功的快感。他的名字和照片开始以大篇幅现诸报端,出门时也会被粉丝围堵,他和同事们的成功引起了中金高层的关注,公司COO时常会到交易台上,和他们聊上半天。零售业务部开始逐步升级为财富管理业务,他担任执行总经理。这个业务,在中金几百名优秀销售员的共同努力下,现在逐渐成为中金全国性的生意,也成为即将上市的中金公司估值中最重要的部分。
每个人都有一个舒适地带,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离开,而吴小平却反其道而行。在他看来,“人不能在熟悉的环境中蹉跎岁月,应该有勇气去尝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应该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在中金近十年,参与创建了两块新业务的吴小平,等待着人生第三次革命。
普惠的金融情怀
在中金后期,吴小平主动申请调去杭州工作,在同事不解的眼神中,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是最正确的一步棋。此时,他已经预感到互联网金融将以雷霆之势冲击传统金融,不改变,就是等死。
作为阿里巴巴的总部所在地,杭州是互联网金融创业者的天堂,这里聚集着最专业的人才,也有等待机遇投入其中的创业者和资金。吴小平接触到的创业者中,就有恒生电子创始团队成员之一,柳阳。那时,柳阳在为米牛网的创办招兵买马。吴小平感到普惠金融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先是作为天使投资人,进而离开中金,投入米牛网的创业中。
在中金,从机构业务到个人财富管理,吴小平服务的主要还是有钱人。而米牛网则可以使中低收入人群也能获得年化超过10%的固定收益,分享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成果,这是吴小平非常乐见其成的,在他看来,“有钱人有自己的理财方式,中低收入人群的理财需求更迫切” 。
就像当年他不甘心只服务机构,如今,他更希望用自己在金融领域多年的研究和观察成果服务更多的人。
米牛大咖
吴小平从小酷爱读书,6岁时就翻看父亲书房的拿破仑法典,不拿书就不去上厕所。他也有着极强的记忆力,能够随手画世界地图,200多个国名和首都一个不错。高考时,他原本要报考北大中文系,只因父母担心“读北大的人不安分”,才改投金融。然而,嗜书如命的习惯却没有改变。
在投行工作后,整天盯着大盘心惊肉跳,还要承受来自客户的抱怨,每每累到“趴在交易台上昏睡过去”的吴小平,将读书作为最好的减压方式。他把几乎所有工休时间,都投入到当代美国律政小说中,“从劳伦斯布洛克、爱伦坡到迈克尔康奈利,啥都看。有时接不上了,好书断顿儿,就看德国作家的书。”
如果说律政小说给他那颗“天天围着钱转”嘈杂纷乱的大脑泼了盆恰到好处的冷水;那么,讲述异域风情的游记,各种杂七杂八的专业类书籍则让他“什么都懂一点”,加上对行业的深刻了解,在中金时,吴小平就以诙谐的文风、犀利的观点,成为新浪网的意见领袖专栏作家。但真正让他尽情激扬文字,还在加入米牛之后。
“内容为王”的时代,一篇有影响力的文章起到的营销效果胜得过重金砸出的户外广告。这促使企业都建起自媒体平台,米牛网也不例外,而吴小平责无旁贷地成为了米牛网的专栏作家。这让原本就热爱写作的吴小平得其所好,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触动了金融圈或敏感或脆弱的一颗颗心……
他在《交易员之死》中回答了那些对投行和金融领域或艳羡或不屑的疑问;在《财政部妹子的金酒》中善意地调侃着投行趣闻;在《那些年的牛市》中提醒人们不要过度乐观;在《中国应该考虑设立互联网部》中向政府隔空喊话,呼吁一个更健康的中国互联网世界……
吴小平曾说,如果不做金融,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一位学者。如今,他可以边做金融,边做学问,经常应各地政府、大学邀请去做讲座,真是无比“酸爽”惬意。不过,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现在做的事情“对社会绝对有正能量,也能够实现个人价值”。
可以说,这场在时代大背景下上演的第三次人生革命,吴小平玩得游刃有余。
最新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