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铿:蓝光发展公益“心”路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2日

2015 年12 月9 日,历时两年建设,蓝光发展向2013年雅安芦山4·20地震捐款2000万元灾后重建项目蓝光·芦山思延中学、蓝光·凤禾中心校顺利落成。“蓝光发展始终奉行‘慈生我心,善行天下’的公益理念。简单说来,就是用心做公益,为此我们在公益项目上坚持亲力亲为,用心做实事的工作风格,把每一分善款用好,用到位。”杨铿在两所学校落成仪式上讲道。


[杨铿校友在蓝光思延中学揭幕典礼上发表讲话]

据蓝光发展品牌管理部相关人员透露,在这次学校揭幕前,也曾有人提议借助明星的力量,扩大传播效果,但都被杨铿及其团队不约而同地拒绝了,“我们不具备娱乐传播基因。”杨铿说,“严谨、低调、务实,才是我们一贯的作风。”

“我认同多样的慈善形式,它们自身没有好坏之分,却都有一片善心。甚至我也不反对所谓高调的慈善理论,因为加强推广,发挥媒体效应、明星效应所具有的更强号召力,能够激发、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慈善事业,扩大慈善效果和影响力。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乃至世界依然还有众多慈善事务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资金才能推动发展,慈善事业永远没有终点。”杨铿在接受采访时,详细阐述了他的慈善观,“包括给予慈善企业一定的社会回报或商业回报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毕竟慈善事业需要资金,需要企业经营利润的支撑。我认为这一切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都应该被理解和接受。只是,这不是我们蓝光人的做事风格,我个人及蓝光集团性格低调,不喜欢张扬。我们崇尚用心做事的原则,因为公益事业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堡垒,也是企业应尽的最基本社会责任。我们不希望把一件原本很纯粹的事情被别人说成功利、炒作、营销之嫌,那就适得其反。与其请明星,不如把同等的费用增加到慈善项目中去。至于明星效应和低调公益相比,孰优孰劣,留给后人评价。”

用心公益 亲力亲为

秉持这种低调、务实的公益思路,两所公益学校的建设,杨铿坚持从规划、设计、建造、监管等全程由蓝光集团一手负责。 “我们完全有能力为‘希望工程’建造两所坚固、安全的样板性、标杆性学校。”杨铿说。他还要求在建造过程中全部费用必须对外公示。根据公示结果,在蓝光·思延中学的建造过程中,1000 万元善款还结余100 余万元。蓝光没有收回余款,而是履行为两所学校各捐资1000 万元善款的承诺,把余款留在学校设立慈善基金,专款专用。据不完全统计,蓝光至今已累计为各项慈善事业捐款现金逾2亿元人民币。


[蓝光把公益对象逐渐聚焦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

聚焦教育 开发扶贫

随后蓝光把公益对象逐渐聚焦到青少年教育领域。 “我们已经把慈善作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蓝光早在2000 年就成立了助学基金和公益志愿者两大公益实体。其中,四川蓝光助学基金是中国房地产界获得官方认可的仅有的两家助学基金之一。”杨铿说。

作为董事长,杨铿通常只在公司发展战略问题上做决定,其他事情都交由职业经理人团队打理。唯有慈善事业,杨铿事无巨细地亲自过问。他设置了一系列具体的公益项目内容。“我们以助学基金和公益志愿者两大公益实体为主要支撑,设置了一系列长期、固定的公益内容,以爱心书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在线公开课、乡村教师培训计划、重大节点捐赠学校等公益项目全面覆盖助学、赈灾、扶贫、助孤等多个公益领域。”杨铿说。

“但与单纯的捐款相比,我们一直坚信,留住好老师才能培育好学生,开发式扶贫,更多的以捐赠学校、培训老师、资助上学等形式,尽力让适龄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才是孩子们未来的希望。”杨铿说。

“当年的金堂县经常遭遇洪涝灾害,一旦暴发大水必淹无疑,导致当地居民深受困扰,影响生产生活。我们当时采取了给金堂县捐助打沙船的做法,让他们把沙子卖出去。据统计在当时每年能为当地增加人均收入1000 元。”这是如今的杨铿决定捐赠学校、出资培训乡村教师的原因。“提高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和力量,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当更大的灾情出现时,杨铿持续践行他的公益理念。2008 年5·12 汶川大地震后,蓝光集团及员工先后为地震灾区捐款现金逾2700 万元,修建学校十余所;2010 年,青海玉树7.1 级地震,蓝光再度捐款1000 万元,在当地修建藏文小学、中学;并为白玉县藏区贫困学校捐款;资助西南财大、川大贫困大学生,捐赠图书馆等。本着同样的思维,另一个长期、固定公益项目——爱心书屋应运而生。它起源于2010年,蓝光捐资开启爱心书屋系列活动。三年时间,在全国设立了100座爱心书屋。

全民慈善 公益常态

在芦山两所公益学校落成现场,杨铿还宣布了蓝光第三项长期、固定公益项目——蓝光全民公益平台正式启动。他们的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用3 年时间培训100 位乡村教师,在5 年内再搭建100 个爱心书屋、举办100 堂在线公开课、关爱1000 人次留守儿童和在20 所学校开展重大节日捐赠活动等形成5 大长期公益线索,全面巩固助学、赈灾、扶贫、助孤等多个公益领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民拥有参与慈善的热情。他们或家里有很多书籍、衣服刚好无处存放;或以前迫于没有常规便利的公益渠道。”设立全民公益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发出捐书、捐衣倡议后,和蓝光有关的数千名公司员工、数万名合作伙伴、数十万名业主纷纷响应,在蓝光位于全国各地的上百座小区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捐赠热潮。

“未来蓝光发展会借鉴、扩大这种全民公益平台,比如借助目前的跑步热,通过微信平台,定期组织业主跑步、健身,推行‘你跑步我捐书’活动,既为业主服务,又能把公益事业常态化。”杨铿表示,“这是一种新型公益形式,为那些渴望从事慈善事业的人们,提供了一条路径,既帮助普通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又带领他们投身公益事业,扩大公益成果。这种公益形式也便于实现常态化,绝非仅是灾难发生时,才有公益。最终,蓝光的目标是,让公益成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略有修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