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社会推动者”王振耀:放大招,未来五年他要做什么?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3日

王振耀:放大招,未来五年他要做什么?

2015年,他担起提升中国公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任,再度以公益带领者的身份步入人生的另一个五年,为中国公益教育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年过花甲,再次创业,担起提升中国公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重任,2015年,王振耀以公益带领者的身份步入人生的另一个五年,为中国公益教育开启一扇新的大门。

王振耀带领工作团队经过紧张筹备,这一年终将2013年的一个模糊的念头变成现实:2015年11月12日,由比尔·盖茨(Bill Gates)、瑞·达利欧(Ray Dalio)、牛根生、叶庆均、何巧女五位中美慈善家联合倡议,并由其各自代表的五家基金会捐资的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简称公益学院)宣告成立。

一个月后,在“责任中国”2015公益盛典颁奖典礼上,王振耀被授予“年度致敬大奖”。“责任中国年度致敬大奖”是向一年来在公益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项目、机构和个人表达敬意的大奖。主办方称,“因为这些杰出的带领者,公益之路才能薪火相传”。

中国公益人才缺口之大已成为制约公益发展的壁垒。我国目前尚无专业的公益慈善教育专门学院,在现有高等教育体系中,亦无独立的慈善专业。

16年前,王振耀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攻读政府管理硕士学位。当时非营利组织管理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门课,在公共管理相关课程中,这门课大概占比40%。当时他很不解,认为“那是政府的事”,“中国好像不太需要”。16年后,他仍在后悔,“非营利组织管理是中国早就该补上的一门课。”

作为公益学院首届院长,王振耀在任期内,将与公益学院董事会主席马蔚华合作,联手五大慈善家,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益教育事业”当成最重要的目标。同时,立足国际,建立新型慈善知识体系的专业型智库。

他视未来这五年为自己的民间公益慈善创业2.0时代。

五年前,王振耀辞去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职务,创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简称“公益研究院”),他称之为自己民间慈善创业的1.0时代。

任职民政部时,他推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首倡并大力推广“平民慈善”“以善治促慈善”等理念,广泛号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在公益研究院这五年中,他带领团队致力于专业研究、公益教育、公益交流与倡导等内容,提供公益咨询服务,从几个人做起,很快进化为一支专业队伍,如今已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研究机构之一。

同时,他着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国内外具有公益慈善相关专业的著名高校、大型公益慈善机构、慈善家族等资源大多被公益研究院囊括,使其渐次成为一座桥、一个中国与世界进行民间公益慈善交流的最重要渠道。

在公益慈善高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王振耀是国内的先行者之一。公益研究院最初开设的“基金会领导人才研修班”至今受众已有上万人。

2013年,公益研究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学院合作,开设“国际慈善管理EMP班”,培养优秀慈善机构管理者,现已开办4期。

2015年年初,公益研究院的“全球善财领袖计划(GPL)”也宣告启动。这一计划联合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洛克菲勒慈善顾问机构、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东西方中心等全球知名机构,受众是中国最具资源和创新力的高端财富人群。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艺术慈善、家族传承都是其重要的教学模块。

如今,站在公益学院的起点回望公益研究院的五年历程,王振耀在其1.0时代的积淀,都成为他开启2.0时代的基石。

2013年,王振耀与老朋友瑞·达利欧在美国见面。瑞·达利欧是美国桥水公司联席首席投资官,在美国享有“对冲基金教父”之称,同时,他也是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创始理事,一直持续为该基金会提供善款支持。

二人碰出一个念头,要在中国建立并推动一件影响深远的事,并决定“向洛克菲勒家族学习”。二人把目标放在了公益慈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瑞·达利欧称,现在在中国做慈善,资金已不再缺乏,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了解如何更好地使用善款,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年,马蔚华与另外四方出资人先后加入这一事业,并组成筹备工作组,王振耀则在公益研究院基础上搭建工作团队,正式启动筹备工作。

2015年7月中旬,工作团队开始申请注册深圳市亚太国际公益教育基金会(简称“亚太教育基金会”),得到深圳民政局的“一路绿灯”,通常要三个月才能走完的程序,仅用了一个月。而公益学院的注册,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特事特办,从申请到批准,前后只用了20天。

亚太教育基金会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达理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五方合作,共同出资设立。以此为平台,每家基金会每年捐资200万美元,约定持续出资5年,支持公益学院建设发展。未来,“外资”将逐步撤出,由中方全权管理运作。

王振耀称此次中美慈善家的合作为“机制性的两大文明的无缝对接”,在他看来,这是一次联合,也是一次学习。

公益学院致力于建设培养榜样型慈善家和高级公益慈善管理人才的教育系统,通过创建国际公益学院导师计划,打造“公益慈善组织管理”“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家族慈善与传承”“公益慈善筹款”“公益慈善与人文”等专业教学研究体系。

回顾过去五年,王振耀不自满,但很欣慰,“中国公益慈善整个架构形成了,未来还会不断完善,与我有没有关系呢?我觉得我在这里头贡献了。”面对未来五年,他已为自己初步定下目标,“我希望公益学院能拿到授予学位资格,未来五年办成一家综合性的公益大学。”

他说,到那时,将是他的3.0时代。

*文章来源:《中国慈善家》2016年1月刊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