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社会推动者”孙春龙:老兵回家,历史回家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6日
孙春龙:老兵回家,历史回家
调查记者出身的他发起“老兵回家”行动,开启了一场对历史、对人性的启蒙,同时亦助力将一个草根行为,最终上升为一场国家行动。
用六年时间,孙春龙推进并终于见证那些已是耄耋之年的国民党老兵,等来了他们应该有的国家荣誉。
2015年9月3日,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典礼上,由300余名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两个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那些抗战老兵中,包括部分国民党老兵。
“这场源自民间的、以人性关怀为基础的、关怀抗战老兵的行动,终于上升到了国家行动。”孙春龙激动地表示。
自发起“老兵回家”公益行动,至后来成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孙春龙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多年前受到震撼后立下的誓愿——“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
2005年秋,调查记者孙春龙到缅甸“金三角”采访,偶遇一位国民党老兵。他问老人,“你们(国民党)为什么不抗日?”老人大为光火,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孙春龙感到羞愧。作为新华社记者,他努力回忆自己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却找不到任何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他感受到了那位老人的绝望。
此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到位于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该墓园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孙春龙回忆,“伫立在满山遍野的墓碑前时,那种震撼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他开始查阅中国远征军的资料。1942年-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40万中国远征军分两次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十万人从此长眠在了异国。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墓地,即便有,墓地也未曾得到保护。有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而幸存下来的人,有的为了躲避内战流落缅甸。数十年来因为政治对立、意识形态主导,他们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不仅要在异国承受生活上的贫困,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寂寞和文化上的割裂,无法回到神思牵绊的故土。而那些归国的,偷偷流落在云南等地的偏僻山村,寂寥无声。
“我们因为这些老兵而得到庇护的这么一代人,给这段历史、给这些老兵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孙春龙不无痛惜。
2009年,孙春龙发起“老兵回家”活动,帮助滞留在缅甸、泰国、越南等地的抗战老兵寻找他们在大陆失散了大半辈子的亲人。“表面上,这是一场资助昔日抗战老兵的行动,其实是我们自身的救赎之旅。”
是年5月30日,9名远征军老兵相互搀扶着,跨过了中缅边境畹町桥。在靠近祖国的这端,孙春龙经过多方协调,特地安排两名值守国门的中国共产党现役军人,向9位老兵行军礼。
“这是军人的最高礼节,在那个时候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可能会让半个世纪的恩怨、委屈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对于老兵来说是一个迟到的尊重,但现在毕竟有人开始来做,毕竟他们享受到了这一刻。”
但是,回家的老兵越来越多,孙春龙却越来越焦灼。“帮助一个老兵时还挺洋洋得意的,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但越到后面越觉得无力,帮助了40个,还有400个、4000个没有帮到,所以压力很大。”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那些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兵,已没有太多时间等待。当他们一个又一个逝去,孙春龙越发愧疚,“我深深地感觉到,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平台,笼络更多的人,募集更多的资金,帮助更多的老兵。”
2011年11月11日,孙春龙辞去记者工作,联合另外8个自然人和一家企业,发起成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业务方向仍围绕着“老兵回家”而展开,不过外延已经扩大。除了为滞留异国的老兵寻找家乡,基金会还开展了“1+1爱老兵”活动,为困难老兵提供救助;寻找二战时缅印战场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运送回国安葬;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以及对墓地重建、进行保护等。
“老兵回家”获得民间广泛支持,但也不乏质疑。2011年,基金会从越南富国岛接回一个老兵,老人1949年当兵,没有参加过抗战。很多人不理解: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士兵,又不是抗战老兵,为什么去帮助他?
当孙春龙把老人接回,看到他和失散60多年的亲哥哥相拥而泣时,他释然了。“我终于明白‘老兵回家’关注的不是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也无关党派,一定是人性。”他说,“所以这两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让政治归政治,让人性归人性。”
令孙春龙倍感欣慰的是,自2013年7月,关爱抗战老兵的行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政策和活动出台,“感觉各方吹响了关注老兵的集结号”。
尤其是民政部首次发出“国民党老兵也要管”这一颇具担当的声音,将国民党老兵纳入优抚对象后,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办公电话成了倾诉热线。这个并没有被公开的号码被许多老兵辗转获得,他们在电话里泣不成声;一些老兵子女难掩激动,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从整个抗战老兵的群体看来,已经到了历史尾声,没有办法弥补。”孙春龙说,“我们要做的,除了给予幸存者最后的慰藉之外,更在于反思与救赎。老兵回家,也是历史回家,最终是人性的回归。”
调查记者出身的他发起“老兵回家”行动,开启了一场对历史、对人性的启蒙,同时亦助力将一个草根行为,最终上升为一场国家行动。
用六年时间,孙春龙推进并终于见证那些已是耄耋之年的国民党老兵,等来了他们应该有的国家荣誉。
2015年9月3日,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典礼上,由300余名抗战老兵、英烈子女、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两个乘车方队,行进在受阅方队最前面,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那些抗战老兵中,包括部分国民党老兵。
“这场源自民间的、以人性关怀为基础的、关怀抗战老兵的行动,终于上升到了国家行动。”孙春龙激动地表示。
自发起“老兵回家”公益行动,至后来成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孙春龙一直在努力实现自己多年前受到震撼后立下的誓愿——“我想做的,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英雄,在迟暮之年,能感受到这个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庇护过的国家的子民,对于他们的礼遇和尊重。”
2005年秋,调查记者孙春龙到缅甸“金三角”采访,偶遇一位国民党老兵。他问老人,“你们(国民党)为什么不抗日?”老人大为光火,指着他的鼻子说:“你说我们不抗日,那么你去国殇墓园看一看,看看我们那么多兄弟是怎么死的?”
孙春龙感到羞愧。作为新华社记者,他努力回忆自己所接受的历史教育,却找不到任何关于这段历史的信息。他感受到了那位老人的绝望。
此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到位于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该墓园为纪念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腾冲战斗中阵亡将士而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阵亡将士纪念陵园。孙春龙回忆,“伫立在满山遍野的墓碑前时,那种震撼如排山倒海般袭来⋯⋯”
他开始查阅中国远征军的资料。1942年-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40万中国远征军分两次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十万人从此长眠在了异国。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墓地,即便有,墓地也未曾得到保护。有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而幸存下来的人,有的为了躲避内战流落缅甸。数十年来因为政治对立、意识形态主导,他们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不仅要在异国承受生活上的贫困,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寂寞和文化上的割裂,无法回到神思牵绊的故土。而那些归国的,偷偷流落在云南等地的偏僻山村,寂寥无声。
“我们因为这些老兵而得到庇护的这么一代人,给这段历史、给这些老兵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孙春龙不无痛惜。
2009年,孙春龙发起“老兵回家”活动,帮助滞留在缅甸、泰国、越南等地的抗战老兵寻找他们在大陆失散了大半辈子的亲人。“表面上,这是一场资助昔日抗战老兵的行动,其实是我们自身的救赎之旅。”
是年5月30日,9名远征军老兵相互搀扶着,跨过了中缅边境畹町桥。在靠近祖国的这端,孙春龙经过多方协调,特地安排两名值守国门的中国共产党现役军人,向9位老兵行军礼。
“这是军人的最高礼节,在那个时候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可能会让半个世纪的恩怨、委屈在那一刻烟消云散,对于老兵来说是一个迟到的尊重,但现在毕竟有人开始来做,毕竟他们享受到了这一刻。”
但是,回家的老兵越来越多,孙春龙却越来越焦灼。“帮助一个老兵时还挺洋洋得意的,觉得自己做了好事,但越到后面越觉得无力,帮助了40个,还有400个、4000个没有帮到,所以压力很大。”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那些平均年龄在90岁以上的老兵,已没有太多时间等待。当他们一个又一个逝去,孙春龙越发愧疚,“我深深地感觉到,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平台,笼络更多的人,募集更多的资金,帮助更多的老兵。”
2011年11月11日,孙春龙辞去记者工作,联合另外8个自然人和一家企业,发起成立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业务方向仍围绕着“老兵回家”而展开,不过外延已经扩大。除了为滞留异国的老兵寻找家乡,基金会还开展了“1+1爱老兵”活动,为困难老兵提供救助;寻找二战时缅印战场牺牲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他们运送回国安葬;在当地修建纪念碑以及对墓地重建、进行保护等。
“老兵回家”获得民间广泛支持,但也不乏质疑。2011年,基金会从越南富国岛接回一个老兵,老人1949年当兵,没有参加过抗战。很多人不理解: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士兵,又不是抗战老兵,为什么去帮助他?
当孙春龙把老人接回,看到他和失散60多年的亲哥哥相拥而泣时,他释然了。“我终于明白‘老兵回家’关注的不是战争的胜利与失败,也无关党派,一定是人性。”他说,“所以这两年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让政治归政治,让人性归人性。”
令孙春龙倍感欣慰的是,自2013年7月,关爱抗战老兵的行动,从官方到民间开始有一系列意义重大的政策和活动出台,“感觉各方吹响了关注老兵的集结号”。
尤其是民政部首次发出“国民党老兵也要管”这一颇具担当的声音,将国民党老兵纳入优抚对象后,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办公电话成了倾诉热线。这个并没有被公开的号码被许多老兵辗转获得,他们在电话里泣不成声;一些老兵子女难掩激动,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从整个抗战老兵的群体看来,已经到了历史尾声,没有办法弥补。”孙春龙说,“我们要做的,除了给予幸存者最后的慰藉之外,更在于反思与救赎。老兵回家,也是历史回家,最终是人性的回归。”
*文章来源:《中国慈善家》2016年1月刊
最新新闻
更多